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翻译( 五 )


171、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 。
172、“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
173、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
174、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
175、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
176、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
177、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
178、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
179、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
180、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
181、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
182、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
183、 此诗八句皆对 。
184、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 。
185、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
186、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
187、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188、 此诗整首诗都是绝句,因而称为“七律之冠” 。
189、 [编辑本段]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
190、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
191、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
192、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
193、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
194、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
195、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
196、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
197、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
198、 [编辑本段]句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199、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
200、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
201、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202、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
203、“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
204、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
205、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06、”“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
20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