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学书笔记:一句书论,揭示了爱好者练不好书法的共同问题!

一、
早在2019年就想写几篇《学书笔记》,当时专门开了一个专栏,但迟迟未下笔。
2020年准备下笔,却又觉着写在专栏里有些异样。写个另类日记,一厢情愿似的嘚吧半天,还要让别人买来看,像极了某些“著名”学者、公知的做派,那也有点儿忒c蛋。
想了想还是应该选择恪守底线,要么“当”,要么“立”,不能搞“即当又立”那一套。
所以2021我选择只立牌坊,“当”的事咱就不干了。
拖延症嘛,本就如此。连给票子的专栏都拖拖拉拉更新,还能指望把笔记当日记写么?我也心知自己就是个交年度总结报告的料儿。
二、
学书笔记写点什么呢?
还不知道,技巧类的东西专栏都讲遍了,思考类的也基本覆盖到自学入门的几乎所有难点,除此之外也确实很难在基础阶段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了。
所以边打字边想吧,想到哪就说到哪。
前几天翻书论,看到一句: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
忘了是谁写的,貌似是项穆,至于是不是,于我来说没必要考证。我看书只秉承一个原则:鸡蛋能吃就行,谁下的我不管。我没兴趣来场声势浩大的滴血认亲,更不会为给鸡蛋认错了一个爹而自责。
这种态度于做事来说是极不负责任的,但我是练字的,嘿嘿。或者说我只是一个吃客,不搞理论研究,所以没必要研究鸡蛋的血统。
但话说回来,练字人也并不是对鸡蛋血统置之不问了。练字人有他应该研究的鸡蛋以及蛋爹、蛋娘,比如笔法字法章法等一系列有关实践的因素,那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仔细研究,诸如:鸡蛋为什么成为鸡蛋,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鸡繁育十八代后为何还能保持血统纯正等。
谈鸡与蛋好像有些绕,简言之就是:为什么会有笔法,笔法怎么来的,书法与笔法什么关系,笔法怎么传承发展以及为何至今还保持在千年前的体系里等等。
【 笔法@学书笔记:一句书论,揭示了爱好者练不好书法的共同问题!】这个思路就清晰了。
对于知识的态度,应该与所选取的方向相关。当然,不排除二者兼备的人,但凭历史经验看,能把书法理论写全面的绝不是一流书家,一流书家的书论一般人也看不懂,或者说看了也没用。
回想这句话,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为之,未有能至焉者。
干任何事,没有达到“心通”而瞎努力,没人能干好。
所以,练字的人应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行。你是练字的,那你所学的一切就要围绕“练”来服务,别人说对与不对,那不重要,关键的是在你身上有没有得到正面结果的反馈。
如果你学了很多,那些别人说对,但对你实践毫无帮助的东西,那对也是错。
如果你学了很少,别人认为没用甚至是错的东西,但你水平提高了,被高手承认了,那错也是对。
人最不能保证的,就是自己的天赋与资质与其他人相同。他说对未必是对,他说错也未必是错,在没足够的分辨能力前,你只能以“结果”为评判过程对错的唯一标准。
除非你有老师教,一个水平足够高,经验足够多的老师。
就好像别人问我能不能先学行草,他不喜欢楷书。理论上不能,自古至今的书论上都说不能。但在今天,对书法研究已至抽丝剥茧的程度,当然可以先学行草,楷书后面再补嘛,又不是没先例。


笔法@学书笔记:一句书论,揭示了爱好者练不好书法的共同问题!
文章插图

虽如此,但任何一个高手在教学时都不会以这种过程去传教,因为99%说这话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手把手教,这就是资质和自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