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知$新春书评|AI时代,如何对世界重新产生感觉?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哲学总给人一种高深冰冷的印象。有很多哲学话题,大部分人即使知道它们很重要,往往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深究。对哲学论文、著作这些似乎只属于象牙塔内的读物,也普遍敬而远之。好在有像陈嘉映这样的哲学家,把哲学做得很专业的同时,还特别注意把哲学做得鲜活、接地气、有劲。这样一来,让没受过哲学系统训练,但对一些哲学问题保持好奇心的大众,也有兴趣进行哲学思考。
春节假期里阅读的几本书中,其中有一本是陈嘉映的《感知·理知·自我认知》。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集,也不是一部研究性专著,而是他近些年来在华东师大、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做的一系列讲座的实录。这些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学者,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讲座的主题是陈嘉映长期思考和研究的“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等。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将种种我们司空见惯的认知现象背后的哲学精髓,一一贯穿、打通,带领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理知$新春书评|AI时代,如何对世界重新产生感觉?
文章插图
书中很多分析都非常细腻,新鲜有意思。比如他提到,视觉在人的多种感官知觉的优先地位,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其他感觉,比如靠听觉或者嗅觉,所捕捉到的是一个存在者的影像或延伸或属性,所获只是一个线索,还不能直接抵达事物对象本身。但是“看见”能直接抵达事物对象本身。“看见”了一个人,就等于看到了这个人的存在本身。但是如果只是“听见”一些声音,还不能直接判断出这个人的存在。
【 理知$新春书评|AI时代,如何对世界重新产生感觉?】因为看见就已经是“是”了,看见直截了当跟“是”连着,跟存在连着。
我们还会注意到,很多人会英语,往往不会被直接说“知识渊博”。但是如果一个现代人懂契丹文或者梵文,会解读甲骨文、埃及象形文字等,那就了不得,哇,大知识分子。陈嘉映这样帮助我们分析,“把一个孩子扔在英美街头,几个月,他就学到一口英语,他不用过脑子,靠感性经验就学会了。但是,梵文不是,你要想学好梵文,你就要是个语言学家,懂语法道理,懂古代史,否划你学不会,你要懂好多好多道理你才能学会梵文。”由此他延伸讲到似乎没有用的“系统知识”跟“生活常识、当用之知”,是两回事儿。“有用的是当用之知,反过来,系统知识没啥用。英语有用,梵文好像没什么用,除非你教书。系统知识好像真是为真理而真理才发展起来的。”
一提到感知和理知的两分,有人或许要反对:“据说西方人才两分,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在此陈嘉映会耐心提醒他,“你这么说,不是先就分出了西方东方?再说,你天人合一,不也先有天和人的两分?要是天人从头到尾不分开,始终合一,那还说什么?不分开你说不了人话,大小、多少、男女、老少、天地、阴阳,这都是我们小学一年级学的。两分不是哲学家的执念,不是西方思想的特点,没有这些两分,我们无法开始思想,无法说话。”
这样细腻的辨析,如果不是哲学家提醒我们,我们还真是没往这里想过。而且这些思考不需要你有特别高深的哲学分析工具,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一份纯粹的知识好奇心,可能压根就进不去他讲的世界,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一旦进入,跟着他的思路一步一步前进,追索事物,思考概念,则会发现种种奇妙的思考境界。哪怕有时候不太懂,也没关系,只管读下去,总有什么地方,思路又能跟上了。由于《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演讲集,阅读过程就好像自己置身于课堂,一屋子师生们远离喧嚣,以概念的方式关切世界,鲜活又纯粹,这场景无疑是令人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