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古代没有高清摄像头,逃犯却一抓一个准,也不看看通缉画上写了啥

大家好,我们的小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非也犯罪,是一种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现象,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写过《资治通鉴》,他在这部史书里用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唐初的贞观之治,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确实是这样。
画像!古代没有高清摄像头,逃犯却一抓一个准,也不看看通缉画上写了啥
文章插图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真的不会出现一例犯罪,据史书记载,这22年之中,每年都会有人被判死刑,即使最少的一年,也有29人,所以,贞观之治固然是盛世景象,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是一种大体上的说法。通缉画像的缺陷犯了罪,罪犯就会逃跑,官府也就开始捉拿,怎么捉拿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各地贴出犯人的画像,同样的方法到了今天也是最有效的。
画像!古代没有高清摄像头,逃犯却一抓一个准,也不看看通缉画上写了啥
文章插图

但古代不比现在,那会儿没有照相机,没有摄像头,要做出犯人的画像,官府的画师只能根据旁人的描述勾勒出犯人的模样,但这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使画师的技艺再高超,旁人的描述再精准,都不可能靠一支毛笔完完整整地把模样复原出来。可在古代也只有这种方法了,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方法对捉拿逃犯到底有多大帮助呢?其实,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画像贴出去之后,往往能收到奇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户籍制度帮了大忙原来,一张完整的通缉令并非只有画像,在画像旁边,还会写上一段文字,上面会记录逃犯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具体的外貌特征,这样就大大缩小了范围。
画像!古代没有高清摄像头,逃犯却一抓一个准,也不看看通缉画上写了啥
文章插图

别小看这些信息,古代的户籍制度虽不比今天那么详实,但也不是吃素的,那时候每个人的信息,都会在官府存档,这可是朝廷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稽查户口、维护统治秩序的命根子。刘邦奉“怀王之约”进入关中后,许多将领士兵都忙着抢金银财宝,但聪明的萧何抢的却是秦朝的地图和书籍,他的目的也就是要了解秦朝的人口信息和地理信息,事后证明,这些东西帮了刘邦大忙。
画像!古代没有高清摄像头,逃犯却一抓一个准,也不看看通缉画上写了啥
文章插图

同时,因为官府在明,逃犯在暗,官府会把通缉令下发到全国所有衙门,正式名字叫“海捕文书”,这张大网撒下去,已经可以捕到很多鱼了,对于那些漏网之鱼,官府还有第二张网。重金悬赏,哪里逃!这第二张网就是在海捕文书的末尾写上悬赏金额,这招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是犯了重罪的犯人,悬赏金额也会很高,所以那个时候就有人专门靠悬赏金额维生。
画像!古代没有高清摄像头,逃犯却一抓一个准,也不看看通缉画上写了啥
文章插图

保甲连坐,不想活命了?除了身份信息和悬赏之外,从宋朝开始还有一个很严厉的制度就是保甲连坐,保甲制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是个人;连坐制度更为久远,周朝时期就有了,如果有人知情不报,就会面临跟逃犯相同的惩罚。在这样人人自危的情况下,不太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包庇一个罪犯,除了官府层面的措施外,古代因为不像现在有高铁飞机,交通并不发达,所以光靠脚走的逃犯本身不会逃得太远,比较容易捉拿。
画像!古代没有高清摄像头,逃犯却一抓一个准,也不看看通缉画上写了啥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