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大明王朝史,一代圣人王阳明,不屑入朝做官,九华山上悟道成圣人!


王守仁@大明王朝史,一代圣人王阳明,不屑入朝做官,九华山上悟道成圣人!
文章插图

弘治三年格竹的失败宣告了王守仁对朱熹思想第一次产生了怀疑,也对自己究竟能否成为圣贤产生了怀疑。王华看着一蹶不振的儿子,难免怨气满腹。自己毕竟是当朝的状元,儿子要是连个功名也没有,可就太丢人了。他命令王守仁,马上将心收回来,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王守仁见成为圣贤的理想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实现的,无奈之下只得找出落满灰尘的书本,埋首苦读。这年秋天,果然不出人所料,王守仁轻而易举地在乡试中得中举人。然而,背负着全家人殷切希望的他,却在弘治六年的会试中落榜了。虽然落榜,当时的宰相李西涯和韩东阳看到王守仁的试卷,仍然是啧啧称奇,叹服王守仁的才华,并一致认定来年的状元一定非王守仁莫属。这份预言并没有得以兑现。在弘治九年的会试中,王守仁再次落榜了。和他住在一起同科参加考试的生徒们,都以落榜为耻,而王阳明对此却并不在意,他对身边的人们说道:“世情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来安慰他的朋友们听到王守仁这话,都对他这份涵养和淡定表示深深的叹服。对于儿子的落榜,父亲王华虽然失望,却并没有苛责王守仁。他耐心地劝说王守仁不要气馁,只要再接再厉,勤奋苦读,终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等等。王守仁听着父亲的絮叨,不发一语。一直到王华说累了,才吐露出自己这次落榜后的真实感受。而王华听了,差点儿气晕过去。

王守仁@大明王朝史,一代圣人王阳明,不屑入朝做官,九华山上悟道成圣人!
文章插图

原来,王守仁经过两次科考,渐渐认定科举取士这条路,实在是不适合自己。而就在这一年,明朝的边关告急。举朝上下仓皇失措,到处寻找人才却一无所获。王守仁听到这一消息,让他深深地感受到,朝廷虽然设置了武举一科,但是这些人大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虽然懂得骑射和杀敌,但他们不读兵书,不懂谋略,丝毫没有统驭全局的能力。这样的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于是,王守仁下定决心,彻底放弃考取功名,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习兵法之上。这样才能上阵杀敌,报效国家。这个决定遭到了状元王华以及全家上下的坚决反对。在他们的苦心劝诱下,王守仁才终于妥协,答应在学习战略兵法、习武练剑的同时绝不丢弃四书五经,不放弃科举考试。就这样,从他二十六岁开始,王守仁一边学文,一边习武,逐渐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人。当时王守仁对于军事,已经到了狂热痴迷的地步。每当家里面有客人到来,他都会把果核等随手可得的东西拿来摆成阵图,向他们解释兵法。一天夜里,王守仁梦到威宁伯王越解下身上的佩剑赠予他。这个威宁伯是明朝中期颇有声名的武将。王守仁对他仰慕不已。醒来之后,他兴奋莫测,手舞足蹈,可见王守仁立志报国的决心之坚定。

王守仁@大明王朝史,一代圣人王阳明,不屑入朝做官,九华山上悟道成圣人!
文章插图

就这样一晃又过了两年。到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已经二十八岁了。他再一次收拾行装,踏上科举考试之路。这一次,王守仁终于如愿以偿,中了会试的第二名,紧接着又在殿试中取得二甲的成绩。他被分配到工部做观正进士。在工部观政的这段时间,王守仁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建树,也没有给朝廷提出过什么深刻见解。唯一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大文豪李梦阳,二人一见如故,整天凑在一起,讨论文学和人生问题。不久,王守仁被任命威宁伯,就是为威宁伯王越主持葬仪。这可遂了王守仁的心愿。他一路上也不承肩舆,整天骑着马一个人匆匆忙忙地赶路。有一次因为山路崎岖,王守仁从马上摔落,还吐了血,却坚持不肯乘车。终于到达了威宁伯的府邸,王守仁见到威宁伯的弟子和家人,他虚心地向这些人请教了威宁伯在世时的用兵之法,收获颇丰。王守仁还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所得倾囊传授给了他们。临走之时,威宁伯的弟子们拿出许多金银布匹赠给王守仁作为礼物,王守仁却坚决不受。于是,他们拿出一把宝剑赠给了他,看到这一场景,王守仁惊呆了:竟然和他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于是,王守仁收下佩剑,拜谢了威宁伯的家人后,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