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石刻|永陵石刻乐伎与成都古代音乐

永陵石刻|永陵石刻乐伎与成都古代音乐
文章图片
弹竖箜篌乐伎
永陵石刻|永陵石刻乐伎与成都古代音乐
文章图片
吹觱篥乐伎
永陵石刻|永陵石刻乐伎与成都古代音乐
文章图片
弹筝乐伎
成都城内的永陵为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昔传为汉代司马相如或诸葛亮的抚琴台,后于1942年挖防空洞时始发现其庐山真面目 。
永陵墓室采用地面起拱筑墓,为中国仅见的地上帝王陵墓,封土高14米多,直径70米,周长225米 。墓室由双重石券十四道砌成,共分三室 。中室为全墓主室,系放置棺椁之所;后室有石床,上置王建石刻像 。
“渔阳鼙鼓动地来”
二十四伎乐闻名于世
王建墓以棺床四周精美的唐代宫廷乐舞石刻著称中外 。这组石刻共24幅,棺床南面刻舞蹈者二幅,弹琵琶、执拍板的乐伎各一幅 。东面刻击正鼓、齐鼓、和鼓、吹笛、觱篥(音毕丽)、拍板、羯鼓、鞉(音桃)牢鸡娄鼓、答腊鼓、毛员鼓十幅 。西面刻吹篪(音驰)、吹排箫、弹筝、吹小觱篥、弹箜篌、吹叶、吹笙、史贝、击铜钹、击羯鼓十幅 。这组精雕细琢的石刻,不仅工艺上具有极大价值,而且是研究成都古代音乐和乐器的宝贵资料 。
在我国隋唐时代,边疆各民族和中原内地的音调曾融汇成著名的燕乐 。燕乐的兴、起,对于华夏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永陵石刻的这支混合乐队,正是五代时期演奏燕乐的宫廷乐队的真实写照,其生动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
唐代教坊舞蹈分为两大类,一是舞姿雄捷的健舞,诸如剑器舞、胡旋舞等;另一类是软舞,舞姿轻盈柔曼,诸如霓裳羽衣舞、春莺啭等 。轻拂长袖,翩翩起舞的石刻舞伎所表演的恰是柔媚的软舞,引游客神思飘逸 。其余22个乐伎,操弄着近20种乐器,姿态各别,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正合奏着精彩的古代乐曲 。在诸乐伎演奏的乐器中,数量众多首推鼓,有“右击以杖,左拍以手”的正鼓和全用手拍的毛员鼓,有以指揩之的答腊鼓,有两杖并击的羯鼓 。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鼓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在讨伐蚩尤的战争中,曾九战不胜,后受神示,建造了八十面“夔牛鼓”,在隆隆的鼓声中,军士们士气大振,最终擒杀蚩尤 。在那莽莽苍苍的时代,不仅祭祀、歌舞离不开鼓,报时、报警也靠鼓声传播 。
【永陵石刻|永陵石刻乐伎与成都古代音乐】进入封建社会后,鼓是统治者征战的精神支持,更是他们宫廷生活中享乐的乐器 。在民间,寺庙中的晨钟暮鼓,也让百姓们得到精神的寄托,更不用说节日中舞狮夺彩、龙舟竞发之际那喧天的锣鼓带给人们的欢乐了 。
最早的鼓以瓦为框,两面布革,谓之土鼓 。到了商代,已出现铜鼓 。随着岁月推移,鼓类逐渐增多,唐代时达盛期 。羯鼓在唐代为八音之首,它的声音清脆明快,在众多鼓声中给人以强烈印象 。正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面对永陵石刻乐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能感受到中国鼓那永恒的律动 。
“卷叶吹为玉笛声”
吹奏乐器多达七八种
在石刻乐队中吹奏乐器有七八种之多,既有周秦以来的笙、笛、排箫、篪,也有边疆少数民族的觱篥、吹叶、吹贝等 。其中的篪,是中国周代以前就流行于社会的一种横吹管乐器 。有关这种乐器最早的文字见于《诗·小雅》:“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古代成语“埙篪之交”则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们一种高尚、纯洁、牢不可破的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