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艺地生活”,看见民间艺术与生活日常之美

农历新年的氛围与中国民艺生活相伴 , 面对如此丰富的本土民艺造物、得千古风土孕养鲜明的传统作风、凭万众心手裁造的浓郁乡土气息 , 研究者如何从民俗、风格、功能、机制、工艺、材质等不同的范畴清晰梳理其多方面的文化性?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近期呈现的“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方法展” , 从中国民艺是“生活的艺术”的角度 , 梳理民艺的研究方法 , 回归中国人生活世界 。
中国|“民艺地生活”,看见民间艺术与生活日常之美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19世纪以来 , 美育救国论风潮中 , 美术与生活相结合 , 鲁迅主张艺术为人生的思想 , 不要忘了民族民间艺术的借鉴 。 鲁迅先生与郑振铎合编《十竹斋笺谱》吸取古籍装帧的版权页形式 , 如何把书籍装帧与艺术生活结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庞薰琹从西南后方归来后 , 开始系统研究中国装饰纹样和西南少数民族装饰艺术 , 中国装饰纹样如何美化生活;陈之佛以系统图案研究入手 , 来探索实用艺术与日用之美 。 同时代的装饰艺术巨匠雷圭元结合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内容 , 开拓我国早期装饰艺术与教育学科的发展 。 张光宇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民间色彩绘画 , 艺术的表达民众生活和艺术的来源生活 。
中国|“民艺地生活”,看见民间艺术与生活日常之美
文章图片

1951年出版的《图案字作法》
上溯古代 , 民间艺术与生活结合并没有停止和中断过 。 《庄子·人间世》:“瞻彼阙者 , 虚室生白 , 吉祥止止 。 ”花好连着根 , 美人美在心 , 浸透在乡土中国“靠天吃饭”的民生里 , “百里不同俗” , 才有了“入国问俗”的成语 。 喜庆吉祥 , 是追求生活的幸福美好 , 并且将其图绘成形 , 塑造成物 , 广泛用于人生仪礼和喜庆节日 。 山河与人情世务 , 赋予民艺文化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人们对于自己的习俗视为自然 。
在民众生活中 , 造物“画中要有戏 , 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 , 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 , 能得人欢喜” , 美在民间 , 常常尽在不言而喻 。
中国|“民艺地生活”,看见民间艺术与生活日常之美
文章图片

泥老虎 ,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品
装饰生活:传统风物宜子孙
1916年5月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中说:“装饰者 , 最普通之美术也 。 其所取之材…人智进步 , 则装饰之道渐异其范围 。 身体之装饰 , 为未开化时代所尚;都市之装饰 , 则非文化发达之国 , 不能注意 。 由近而远 , 由私而公 , 可以观世运矣 。 ”
如何把优秀“传统风物宜子孙”手工艺与生活结合 , 从装饰生活开始 , 有来自民间文化 , 有来自知识精英迫切希望把民间工艺推向精致、体系化 。
从自然崇拜到民众生活 , 社会无限的现实愿望和理想懂憬是巨大的内在驱力 , 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丰富积淀 , 以“圆”为母题 , 象征着情感之圆、理念之圆、生命之圆、太阳之圆、宇宙之圆 , 甚至可以把围绕之物的圆 , 寓意深远 。 展开象征性符号系统 , 阴阳摩荡 , 回旋往复 , 天地运行 , 万物消长 , 无不在其中 。 这种愿望和理想早就在民众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生成 。 年达识礼 , 待人宽容 , 并且处处事事追求完善圆满 。 春节的年画、门神、春联 , 元宵的灯彩 , 四月的风筝 , 五月端午龙舟 , 七月乞巧刻花瓜 , 八月十五“中秋节”花好月圆人长寿等 , 年复一年传承不断创新 。 传统风物木版年画、剪纸、织绣、印染、雕刻、泥塑、陶瓷等无不希望吉祥如意、和合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