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专访|叶兆言《通往父亲之路》:写的是一种看向父辈的目光( 四 )


是一种|专访|叶兆言《通往父亲之路》:写的是一种看向父辈的目光
文章图片

外公魏仁教张左练习书法(赵蘅绘 , 《通往父亲之路》插图)
家庭影响了一生:
没有成才的压力 , 也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
澎湃新闻:父子之间的交流似乎一直都是一个问题 , 很多人会觉得父亲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叶兆言:这个确实 。 但我可能比较幸运 , 因为我父亲在世的时候 , 我们很能聊 。 我记得我祖父刚走的时候 , 我伯父讲了一句话 , 蛮伤感的 , 他说突然少了一个可以聊天的人 , 这种感觉在我父亲走了以后我也感触很深 。 你突然明白 , 原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你大量的想法都是可以和一个人对话的 , 这些对话可能在无意中发生 , 比如在饭桌上 , 对一部作品的评价 , 对一个人的评判 , 但它们突然就完全中断了 。
我的父亲过世时也就66岁 , 他过了60以后就对我很依赖 , 写一点东西一定要给我看 , 让我给他把把关 , 然后特别在乎我说什么 。 可能我在写《通往父亲之路》的时候 , 这种感情也写在里面了 。
澎湃新闻:一种依赖的感情?
叶兆言:其实我对他反而没有太大的依赖 。 因为我父亲是一个不太会关心人的人 , 家中最小的孩子 , 生活能力很差 , 好像天生就是被人照顾的 。 我母亲照顾他 , 我爷爷照顾他 , 谁都照顾他 。 所以他也很少关心我 , 比如希望我上大学 , 希望我当作家 , 没有 。 这一点或许也是我幸运的地方 , 我没有什么成才的压力 。 我父亲自己没上过大学 , 我祖父其实也没上过大学 , 我伯父也没有 , 所以这个家庭从来没有给你上大学的压力 。
我上大学是因为我自己想上 , 当了工人以后特别想 。 考上大学以后 , 我的经历应该是别人都没有的 , 我父亲的反应是“为什么要上大学” , 我祖父还讲过“我们家人就看不起上大学的” 。 在他们眼里 , 学问才是最重要的 , 他们最看不起那种“空头大学生”或者“空头理论家” 。 但是我这一代人已经和他们不同了 , 会把高考看得特别重 。
是一种|专访|叶兆言《通往父亲之路》:写的是一种看向父辈的目光
文章图片

少年叶兆言(前中)和祖父叶圣陶(前右)、父亲叶至诚(后右)、母亲姚澄(前左)及堂兄
澎湃新闻:你会有一种“夹在中间”的感觉吗?似乎你身上的“分界感”特别强——你的上一代、上上代会觉得上大学不重要 , 但到了你这一代 , 你的下一代 , 情况又不同了 。
叶兆言:对的 , 在我身上体现得特别厉害 。 我很幸运 , 女儿上了大学 , 读了研究生 。 对我们这一代父母来说 , 如果孩子哪天宣布他/她不想考大学了 , 那就是个天大的灾难 , 对吧 。 时代完全变了 。 真的也很奇怪 。 但换个角度想 , 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 有些事真的不用太着急 , 上不上大学或许没什么关系 。
澎湃新闻:你父亲怎么看待你的写作?
叶兆言:上大学后我开始发表小说 , 但我说真心话 , 他很少表扬我 , 因为他认识的发表小说的人太多了 , 他觉得能够写点东西很正常 。 所以这可能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 好的是你没有什么压力 , 坏的是你一直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 , 这一点真是影响了我的人生 。 其实我对我孩子也是这样 , 我从来没觉得她发了篇文章或者出了本书就是多大的事 , 她也挺郁闷的 , 很难得到肯定 。
澎湃新闻:祖父呢?都说“隔代亲” , 你小时候是和祖父他们一起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