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红星书评│事件与时间中的《吾儿吾女》—基于齐泽克的哲学解读与王安忆的文学理论( 四 )


王安忆|红星书评│事件与时间中的《吾儿吾女》—基于齐泽克的哲学解读与王安忆的文学理论
文章图片

被压缩了的“时间”
“事件”说完 , 再回到“时间”这个问题上 。
王安忆说:“时间对于戏剧是个显性的任务” , 因为它需要考虑“如何将一个晚上度过去” 。 我觉得长篇小说也如此 , 把小说的“长度”填满 , 最重要的就是处理时间的问题 。 所有的“事件”都会得到解决 , 所有的矛盾都会缓解 。 在《吾儿吾女》里 ,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 , 所有的父母都会变老 , 问题是 , 读者要的是这个充满趣味或者惊险的过程 , 过程就是时间 , “小说的时间”不是自然时间 , 因此 , 时间的处理 , 也是小说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
《吾儿吾女》的时间线 , 起于“小升初”政策公布前夕 , 收束于即将进入初三的初二下学期 , 这样的时间安排颇具小说家的匠心 。 袁远显然不能在一部小说里 , 安排进“小升初”和“初升高”这两个重要的时间 , “小升初”的过渡像一场战役 , 带出了各色父母和各色孩子 。 一个浪头过去 , 便是初一初二两个年度里 , 看似平静实则波澜不止的日常 。 前面的浪头不过是日常的铺垫 , 日常里才装得下那么多生活的经络 , 一家又一家 ,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 小说的交叉叙事里 , 时间在缓慢而有节奏地行走 , 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学年 , 然后再两学年 , 看着进入初三、面临中考这一大事件 , 小说却突然收束 , 时间停止 , 人物谢幕 , 未来无穷的想象 , 只得交给小说外的“自然时间”了 。
到这里 , 小说的时间与自然的时间界限尚在 , 但读者似乎已经分不清时间的虚与实 , 其实虚虚实实又有什么重要呢 , “事件”的长度或长或短 , 人物的面貌或浓或淡 , 小说的思想或浅或深 , 都围绕着时间展开了就好 , 细节、情节、思想、人物性格等等 , 都在服务于“天下父母”与“吾儿吾女”这个内涵就好 。 袁远遵守着时间对小说容量的限制 , 把“不可叙述的转换为可叙述”的 , 将现实中冗长的自然时间 , 经过有意义的规划 , 压缩到小说的时间长度里 , 那些无用的时间便被淘汰和过滤 。 从“三月的帛州平原”开始 , 我们看到了时间的线头 , 到“十月中旬的周六” , 再到“雾气越发地重了”的秋冬之交 , 进入银杏叶落的十二月上旬 , 再进入“元宵节过后” , 又是一个春天 , 然后“清明时节雨纷纷” , 到“夏日的黄昏” , 时间行走的路径 , 在小说里是清晰的 , 却也是被压缩了的 , 无数个家庭、无数对父母、无数个孩子 , 都在这压缩的时间里 , 逐渐走出剑拔弩张的关系 , 时间的容量足够坚实地撑起小说的过程 , 小说家到这里“功成身退” , 却不忘在第31节里埋下自己对小说时间处理的技巧:“时间这个东西 , 既快又慢 。 慢的时候 , 千篇一律的日子仿佛永无尽头;快呢 , 弹指一挥间 。 ”
【王安忆|红星书评│事件与时间中的《吾儿吾女》—基于齐泽克的哲学解读与王安忆的文学理论】对时间的处理 , 除了前述的小说时间和自然时间的“内外穿插”之外 , 还有小说时间中的“前呼后应”:袁远试图在一对有呼应的的时间里写出人物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 , 照见他们千回百转的心思流转以及瞬息万变的世态人情 , 让人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