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晟:您可否介绍一下如何欣赏黄宾虹先生的画?
黄高勤:我觉得祖父的画要仔细看,他的画里有画眼,细看非常有味道的 。我祖父曾经引用过元人一段话:“看画好像看美人,不能看外表的漂亮,要看它外表之外的风骨” 。而他的知音傅雷先生,也认为这是理解黄宾虹先生艺术的关键所在 。看画和看美人一样,一见即佳,渐看渐倦的,可称之为能品;一见平平,渐看渐佳者,可以是妙品;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而愈爱的那是神品了 。我觉得看祖父的画一定要看原作,在原作前的震撼是印刷品完全不可比拟的 。
钱晟:家人眼里的黄宾虹先生是怎么样的?
黄高勤:我祖父特别勤奋 。我们每次去看他的时候,他不是在画画就是在看书 。他睡觉的那个小小的铁床并不靠墙,里面堆满了他画过的画,方便他随时可以拿起反复再看看,随后加两笔 。他年纪很大时还保持着这么一个习惯,有个“课程表”——每天要做哪些事(画什么内容,金石中要搞透哪个字),他都要严格完成并记录下来的 。平时有空就翻翻旧书,看看古画,从中吸取精华 。
钱晟:黄宾虹先生让您印象最深的什么?
黄高勤:祖父坚定的爱国之心让我印象最深 。民国时,我祖父曾经热衷于搞革命,1907年被捕前连夜从家乡逃到上海 。后来,他参加了海上题襟馆的活动,蜜蜂画社,中国画会,南社等很多社团,慢慢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因为他觉得一心搞革命都遭失败,倒不如以自己的特长,用艺术、文化来爱国与救国 。他协助编辑《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国粹丛书》等书报杂志“开民智” 。另外,他从年轻时就一直执着终身的金石研究更是不易 。因为金石研究的根本是对中国文字的研究,而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火种 。他不为名利,不计得失,只为把祖国的文化保留下来 。期间,他无所谓别人的理解、欣赏与否,只身默默耕耘 。一路走来是多么寂寞与不容易!最后,他把毕生所有的古玺收藏与研究都毫无保留地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浙江省博物馆) 。我觉得他爱国实在爱得深沉 。
钱晟:您提到黄宾虹先生来上海后参加了海上题襟馆,蜜蜂画社,以及后来的中国画会,中华学艺会,这些组织我爷爷钱瘦铁也都参加了 。1928年,他们还同上海美专任职 。1934年至1937年的中国画会的各种展览、会员大会、四处讲学活动等他们都一起参加了 。1954年,在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的集体照上他们还同框了呢 。
黄高勤:是呀,看了你爷爷文集内的那些书信,我好感动,你爷爷心态多好,在牢里依然静心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我俩的爷爷最大的共同点是爱国、爱民、爱艺术 。
文章图片
黄宾虹篆书对联
钱晟:黄宾虹先生对于自己的诗、书、画、印是如何排名的?
黄高勤:祖父自幼受家庭陶冶,很早就读了《说文》,对文字篆刻之学,根底极深,在学习书画的同时,即研习摹印 。他的古玺收藏颇丰,著有《金石书画编》 。因为他认为研究金石是做中国文字的研究,而中国文字正是中华文化最最根本的 。
钱晟:听说黄宾虹先生的金石古玺收藏经历颇多传奇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黄高勤:我祖父对金石古玺的爱好始于很年轻的时候,他收藏古玺是把它作为研究资料而非投资,研究其所属朝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从印章的文字来做文字演变的研究 。20年代,他还没有什么经济实力,但是出于对金石的热爱,很艰难的收藏了一包古玺,被一名富商得知,上门出重金购买,但是他不为所动 。没想到几天后,隔壁人家失火,一片乱糟糟中被人上门把这包古玺抢走了,让祖父很伤心 。30年代,他的一包大约有200枚的古玺被骗走,也很伤心 。1948年夏,从北京回沪时,祖父和女婿赵志钧两人坐飞机,其他家人和行李坐船 。两件最贵重的宝贝他让女婿必须随身携带的东西:一袋是九百多方古印,份量不轻,分成2个小包 。另一捆是最珍贵的古画,为了减轻画幅重量,事前都已把画的木轴拆去,飞机上也从不离身,终于平安飞抵上海 。随后这批古印和古画一直被他随身带到杭州 。祖父逝世后,连同其它金石书画书籍和其文字手稿,等一万多件藏品十大包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后由浙江博物馆接收保存 。
- 冰墩墩|我不是囤积居奇——对话“冰墩墩之王”
- 长孙女|对话|黄高勤谈祖父黄宾虹:“内美”是他一生的追求
- 音乐台&《你好!大女生》对话建筑师陈暄,探索设计美学的边界
- 学院@对话“雪容融”设计师姜宇帆:当时正读大三,创意源自家乡的灯笼
- 李浪!闯出精彩|对话金岛乐团:奏响新春交响曲的“琼海溜”
- 冰墩墩#对话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对“一墩难求”始料未及 曾到四川“找灵感”
- 总监#对话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给视觉呈现打100分,每个画面蕴含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底蕴
- 冬奥会&对话王克荣:作为十四亿中国人之一 盼着国旗传到自己手中
- 千里江山图@对话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冬奥主题焰火更加轻盈环保
- 希孟$“忘掉”孟庆旸,只此“青绿”丨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