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货殖列传》,看看古人的商业思维是怎么样的?(上)

《货殖列传》,看看古人的商业思维是怎么样的?(上)
《货殖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以下为全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译文:
《老子》
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

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
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用这种方式来施行(治国)的话,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太史公&《货殖列传》,看看古人的商业思维是怎么样的?(上)
文章插图

配图为《史记》
解析:司马迁在开篇的时候就否定了老子的治国思想。这部分内容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年,诸侯国朝生夕灭,
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
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是一个杀伐战乱的时代,
老子的原文思想是小国寡民,人们回到那种欲求极低的时代。但是司马迁所处的时代,
是汉武帝对外进行一系列扩张战争的历史时期,此时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此时的汉帝国大正在积极对外扩张版图。因此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决定了二人的见解不会有什么交集。所以以司马迁的眼光看待老子的思想,就像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去看待满清时期的一些思想,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太史公&《货殖列传》,看看古人的商业思维是怎么样的?(上)
文章插图

配图为司马迁(插画图)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译文: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解析:太史公(即司马迁),这个时候抛出了自己的思想。即人们声欲,目欲,色欲,食欲,以及人的羡慕嫉妒等需求。是需要顺其自然,不能与民争利,而是要因势利导。司马迁主张,让利于民。这与我国现在施行的很多政策也是不谋而合,例如社保降费,提高税收档,通讯降费等都是让利于民的举措。
太史公&《货殖列传》,看看古人的商业思维是怎么样的?(上)
文章插图

配图为让利于民的举措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译文: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