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圆圆话汤圆( 二 )


那佳人、怎生得见 。
更添糖 , 拚折本、供他几碗 。
浪儿门 , 得我这些方便 。
上片写的是卖汤圆的小姑娘冒雪煮汤圆的情景 , 下片是写女孩为客人送汤圆的场面 , 汤圆甜软热切 , 赢得客人夸赞 , 女孩儿心下高兴 , 连连道谢 。
|团团圆圆话汤圆
本文图片

南宋流寓金陵的王千秋有感于江南一带的元宵节风俗 , 写下了《鹧鸪天·其一圆子》:
翠勺银锅飨夜游 。 万灯初上月当楼 。
溶溶琥珀流匙滑 , 璨璨蠙珠著面浮 。
香入手 , 暖生瓯 。 依然京国旧风流 。
翠娥且放杯行缓 , 甘味虽浓欲少留 。
虽然是歌舞升平、杯盘交错的景象 , 人们赏花灯、品元宵 , 可这“京国旧风流”毕竟正逢风雨飘摇的乱世 , “甘味虽浓”还是少些醉生梦死吧 。
南宋女词人朱淑贞是有个性、有勇气的才女 , 她笔下的“圆子”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
轻圆绝胜鸡头肉 , 滑腻偏宜蟹眼汤 。
纵有风流无处说 , 已输汤饼试何郎?
——《圆子》
诗人以“圆子”自喻 , 抒发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 表达对庸俗不堪的夫君的幽怨 。 这与她的另一首《愁怀》 , 有异曲同工之妙:
鸥鹭鸳鸯作一池 , 须知羽翼不相宜 。
东君不与花为主 , 何似休生连理枝 。
到了清代 , 汤圆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 元宵节食汤圆的习俗普遍起来 , 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 , 且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品牌 。 清代浙派代表诗人符曾作有一首《上元竹枝词》 , 诗云:
桂花香馅裹胡桃 , 江米如珠井水淘 。
见说马家滴粉好 , 试灯风里卖元宵 。
诗中的汤圆馅料有桂花有核桃 , 用的是江浙一带上等的江米 , 而且“马家汤圆”最负盛名 , 卖得最好 , 不由让诗人给做了一次推销广告 。
|团团圆圆话汤圆
本文图片

元宵和汤圆大致类似 , 不过明代之后北人称为“元宵” , 南方叫做“汤圆”“汤团” 。 说起来还有一则关于元宵改叫汤圆的故事 。 据说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 , 还想当皇帝 , 因美梦不能成真 , 终日烦恼 。 时值元宵之夜 , 他的姨太太嚷着要吃元宵 , 袁世凯听后大怒 , 甩手赏了姨太太一个耳光 。 原来“元宵”与“袁消”谐音 , 犯了袁世凯的大忌 。 自此 , 民间不再说“元宵” , 而改称“汤圆”了 。 后人据此写了一首打油诗加以嘲笑 , 诗曰:
诗吟圆子溯前朝 , 蒸化煮时水上漂 。
洪宪当年传禁令 , 沿街不许喊元宵 。
而今 , 不论东西南北中 , 汤圆的花色品种越来越繁多 , 制作风味也越来越丰富 , 除去我们熟悉的芝麻汤圆、花生汤圆、桂花汤圆 , 甜的香的咸的淡的 , 还有什么贵州兴义鸡肉汤圆、江苏苏州五色汤圆、常州酒酿汤圆、浙江宁波猪油汤圆、潮汕四式汤圆、四川彭水心肺汤圆、云南镇雄三角汤圆 , 等等 , 可谓林林总总 , 五花八门 。
汤圆不论何种风格 , 何种口味 , 都一样圆一样甜 。 小小汤圆传了千年 , 说不尽的故事 , 数不尽的诗篇 , 而人们盼团圆、祈美满、享幸福的心愿 , 却永远不变!
-作者-
刘琪瑞 , 男 , 山东郯城人 , 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 , 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