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圆圆话汤圆

小时候 , 每到正月十五 , 母亲总要和上细细软软的糯米面 , 再用黑芝麻、红枣泥、白砂糖、猪油等调制成馅 , 她包出一大箩筐圆润白亮的汤圆 , 一个个放进热气缭绕的锅里 , 沉沉浮浮滚上几滚 , 再盛进蓝花海碗里 。
看上一眼白白亮亮、团团圆圆的汤圆 , 我们早已唾涎漫溢 , 伸筷夹来一个 , 唏唏嘘嘘咬上一口 , 软软的糯糯的 , 香香的甜甜的 , 母亲的汤圆最好吃!我们边吃边跟着母亲唱童谣:“正月十五月儿圆 , 全家团坐吃汤圆 。 你一碗、我一碗 , 吃了汤圆心里甜 , 吃了汤圆事事圆......”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 古人称“夜”为“宵” ,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闹元宵的必备节目是家家户户吃汤圆 , 寓意阖家团圆、诸事圆满 。 汤圆亦称元宵 , 别名汤团、圆子、水圆、浮圆子、乳糖元子等 。
元宵节吃汤圆始自宋代 , 北宋末词人陈达叟著有一部《本心斋蔬食谱》 , 其中记有称作“水团”的小吃 , 为“秫粉包糖”“香汤浴之”而成 。 并作《水团十六字赞》云:“团团秫粉 , 点点蔗霜 , 浴以沉水 , 清甘且香 。 ”说出了其用料、形状、水煮和味道 , 即为汤圆的雏形 。
|团团圆圆话汤圆
本文图片

【|团团圆圆话汤圆】不过 , 当时的汤圆物以稀为贵 , 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上这种“珍品” 。 南宋词人姜夔在《观灯口号》中云:
贵客钩帘看御街 , 市中珍品一时来 。
帘前花架无行路 , 不得金钱不肯回 。
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 也就是汤圆 , 需要和花灯一样 , 花费不少金钱才能买来 。 他还写有一首《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 , 宝马香车拾坠钿 。
风雨夜深人散尽 , 孤灯犹唤卖汤元 。
这首浅显直白的诗除了描述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 还写出了风雨夜卖元宵人的辛苦 , 从中也可以看出 , 元宵这种珍贵小吃并非寻常人家可食 , 卖元宵只是穷苦人家谋生的一种手段 。
|团团圆圆话汤圆
本文图片

最早专写汤圆的诗歌 , 应该是南宋文学家周必大 。 他写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 , 题目还有“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之语 , 看来诗人也自以为前人未有写“浮圆子”诗的 。 诗曰:
今夕知何夕 , 团圆事事同 。
汤官寻旧味 , 灶婢诧新功 。
星灿乌云里 , 珠浮浊水中 。
岁时编杂咏 , 附此说家风 。
诗中明确说明 , 元宵节吃这种特色美食汤圆 , 是沿袭而来的风俗 , 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 接着写出了诗人和家人贪恋这种美食 , 家中婢女烧火煮汤圆的情景 。
南宋历仕三朝、为岳飞冤案平反的史浩也写过两首咏赞汤圆的词 , 更为生动形象 。 其一为《人月圆·咏圆子》 , 词曰:
骄云不向天边聚 , 密雪自飞空 。
佳人纤手 , 霎时造化 , 珠走盘中 。
六街灯市 , 争圆斗小 , 玉碗频供 。
香浮兰麝 , 寒消齿颊 , 粉脸生红 。
该词不仅描写了佳人包汤圆、滚圆子的过程 , 还写出了在灯市上吆卖汤圆以及汤圆的形状 , 最美的是卖汤圆的小姑娘那种“粉脸生红”的俏模样 。 其二是《粉蝶儿·咏圆子》 , 词云:
玉屑轻盈 , 鲛绡霎时铺遍 。
看仙娥、骋些神变 。
咄嗟间 , 如撒下、真珠一串 。
火方然 , 汤初滚、尽浮锅面 。
歌楼酒墟 , 今宵任伊索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