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孩子|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中文原创书:培养好孩子( 三 )

……当代家长在道德培养上面临的困境 。 这种困境在多个层面上显现出来 。
第一 , 育儿者迷失了方向 , 因为在道德教育中 , 很难在多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 。 例如 , 金奇摔倒时 , 按照中国方法 , 特别是外祖父母 , 马上就想去保护孩子、马上把他扶起来 , 而按照年轻父母奉行的(想象中的)西方规范 , 他们不会做出干预 , 而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
第二 , 说和做之间有矛盾 , 因为父母的行为有时与他们的话语相冲突 , 道德教育思想往往与孩子在现实中的遭遇有所冲突 。 例如 , 金奇的外祖父母说 , 即使他母亲理念上更喜欢西方的规范 , 在现实生活中 , 她并不总是遵循这些规范 。
第三 ,一些家长认为这是个不道德的世界 , 在儿童道德教化与未来成功生存之间很难实现平衡 , 因而无奈 。 一个人的社会化策略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的观点和选择纠缠在一起 , 或者更准确地说 , 取决于对他人行为的预测 。 正如金奇的外祖父所感叹的 , 当你的观念与大多数人的观念发生冲突时 , 你就身处困境 。 而且 ,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这些困境环环相扣 。
培养好孩子|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中文原创书:培养好孩子
本文图片

《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
张洪彬/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21年12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作者在第1页就明确地说明研究的宗旨:“本书力图回答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传统中国人对天、天道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格神的信仰在晚清时代遭遇了怎样的挑战 ,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第一章 , 作者讨论了定义中国宗教的最大公约数 , 在他看来 , 中国宗教的宇宙观基础是“有机宇宙观” , 两个子系统是“泛神论”和“多神论” 。 对宗教特别是中国宗教的定义 , 呈现越来越宽泛的趋势 , 不过 , 用“泛神论”来涵盖如此多的特质 , 作者有自己的考虑:“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 , 中国宗教传统中的信仰对象既包括人格神 , 也包括非人格神……第二 , 中国宗教传统中的信仰对象 , 大多并非如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是‘全知全能的’‘无限的’ , 因此 , ‘无限存在物’这个抽象概念也不能概括中国宗教的全部信仰对象 。 第三 , 中国宗教中的人格神并不先于宇宙;另一方面 , 中国宗教中非人格化的神圣存在 , 往往即等同于宇宙及其秩序 , 因而也不是‘超’自然的 。 所以用‘超自然存在’来描述中国宗教的信仰对象 , 也不是非常贴切 。 ”(18-19页)
这让人想到汤因比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中对宗教思维的区分:“一种观点把宇宙的节律看作是由非人格化的法则支配的循环运动……另一个基本的观点是把宇宙的节律看作是一个由理智和意志支配的非重复运动 。 ”汤因比认为后一种观点的代表就是基督教 。 也许 , 作者对“泛神论”概念的使用 , 还是基于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的回应 , 因为近代以来 , 在宗教信仰领域 , 对传统中国冲击最大的就是西方基督教 , 为了抵制或对抗 , 中国人考虑过各种方案 , 既有本土传统资源如儒学、佛教、道教 , 乃至民间信仰和巫术 , 也有其他国外的宗教信仰资源 。 要将这些资源囊括起来 , 只能寻找最大公约数 。
作者接着从天地人“三才”分别讨论了一些个案 , 说明传统的天的神圣性在近代受到冲击也就是祛魅的情况 。 其中“天之祛魅”一章 , 讨论的是彗星和求雨 , “地之祛魅”一章 , 讨论的是地震和风水 , “人之祛魅” , 讨论的是疾疫和灵魂 。 那些西方传教士以及国内的教徒 , 对这些领域展开激烈的批评 。 不过 , 有些人运用起来也会走过头 , 比如 , 彼时15岁的胡适在《说雨》一文中 , 先是断定降雨与超自然力量(神道、雨师、龙神)无关 , 然后在解释有时候求雨会真的应验时 , 认为“就是那人群熏蒸的气 , 也就可以使得那空气生很大的变动了 , 何况再拿这锣鼓的声音去震动这空气呢” 。 作者说 , 这一幼稚的解释正好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表露出科学的僭妄 , 以科学解构神迹 , 力图驱赶任何超自然力量 , 把任何事物的因果关系都限定在此岸世界 , 即使力不能逮 , 也勇往直前 。 (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