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十几万“互联网保安”,被大厂的系统精算了( 二 )

如此大差别的背后 , 是因为内容供应链变了 ,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 , 人人皆是创作者 , 只要开通账号就能上传图文、视频、音频 。
创作自由的另一面 , 是混乱不堪 。 草根创作者鱼龙混杂 , 内容极大丰富 , 庞大互联网世界的秩序 , 很大程度上依靠这十万数量级的审核员来维护 。
当然 , 相比总编的精细化审核 , 今天审核员的工作简单粗暴得多 , 他们只需要根据平台的规则 , 快速扫视每一条用户上传的图文、视频内容 , 然后点击“推荐”“限流”“删除”“下架”等字眼 , 简单而机械 。

不过 , 在最初几年 , 互联网信息的爆发式增长 , 并没有相对应量级的审核人员配比 。
新闻网站主编、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告诉小巴 , 起初 , 平台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做审核 , 审核意味着“删稿”“下线” , 这对创作者是一种约束 , 某种程度上会劝退创作者 , 导致创作者流向其他平台 , 而平台与平台之间是相互抢夺创作者的 。
换言之 , 互联网秩序感的建立 , 并不完全依靠大厂自发主动 , 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力量的推动 , 其中一个主导推力是来自监管层面的约谈和处罚 。
以今日头条为例 , 仅2017年就因传播低俗信息、传播媚俗之风八卦信息、违规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等问题 , 被多次约谈 。 也是从2017年开始 , 今日头条开始大量扩招内容审核员 。

“审核员扩招并成为社会话题 , 是平台出现显著的内容违法违规 , 被采取行政处罚以后开始的” , 市场营销专家、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张栋伟指出 , 尤其是2018年以来 , 多个平台被约谈和处罚 , 这暴露出当时的技术算法能力对违法违规内容的识别能力有很大欠缺 , 为弥补漏洞 , 平台开始大规模招聘审核员 , 用海量人力来补齐技术短板 。
据财新报道 , 2018年7月 , 网信办治理短视频平台 , B站曾被多家应用商店下架近一个月 , B站因此将内容审查员人数增加一倍 。
“当平台对展示在它上面的内容负最终责任 , 这使得平台不敢掉以轻心 , 开始扩招内容审核员 。 ”葛甲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
互联网产业观察者张书乐则给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审核员是平台能否正常运转的“保险丝” , 看似不起眼 , 关键时刻“熔断”救市 。
03.审核员的权益不该被过度“压榨”审核员作为群体 , 至关重要;散为个人 , 却又无关紧要 。
十万数量级的审核员扛起了维护互联网秩序的重任 , 但从每个个体来说 , 他们并无互联网大厂的光环 , 职业前景渺茫 , 当下的处境也有些糟糕 。
每一份工作都有不易和辛苦 , 一份工作的回报 , 并不完全由付出决定 , 而是由其稀缺性所决定 。
但至少 , 审核员的权益不该被过度“压榨” 。
在红星新闻的报道中 , 一名来自腾讯的审核员自述 , 他所在的部门实行末位积分淘汰制 , 如果绩效过差 , 将被HR面谈劝退 。 这迫使大家为了得到高绩效 , 不断往上冲业绩 , 定下的KPI不断被打破 。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 , 字节跳动设置了一套反摸鱼的“后台监测系统” , 用来统计一项指标——工时利用率 。 一条平峰中间有几处深浅不同的豁口 , 凹下去的地方代表审核员没有在工作 。 通常来说 , 审核员一天的工时利用率图表有三个小豁口 , 分别是因为上厕所、短暂休息和喝水短暂离开工作界面 。
当一个人的工作量被如此图表化 , 时间颗粒度小到以5分钟计算 , 压迫感可想而知 。
“本质上 , 这是一种精算 , 即在最少人工和最低工资付出基础上 , 将审核效能发挥到最大 。 ”张书乐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