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2月16日 , 兰州鼓子传习所内 , 8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世发敲击扬琴 , 为演奏者伴奏 。张煜曼 摄
【兰州|平均年龄70岁兰州鼓子“说唱队”:台下练曲百遍 盼年轻人加入】中新网兰州2月18日电 (杨娜 张煜曼)春寒料峭的季节 , 82岁的魏世发依然坚持穿中山装、皮鞋上台表演兰州鼓子 。 三五个人的演出团队 , 魏世发端坐其间 , 悦耳的扬琴音在他手下缓缓流出 , 伴着演唱者音域幽广的唱腔 , 一场兰州鼓子戏拉开帷幕 。
吹拉弹唱无一不会 , 魏世发是兰州鼓子届的“全能型艺人” 。 自18岁第一次登上兰州鼓子的表演舞台 , 64年间 , 魏世发没有停止过对这项艺术的热爱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城镇乡村、庭院茶肆 , 兰州人的婚丧嫁娶、请客宴会 , 鼓子的余音都会“绕梁三日” 。
文章图片
图为兰州鼓子表演者王常玉登台演唱 , 她是这项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表演者中 , 为数不多的女演员 。张煜曼 摄
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兰州地区 , 用兰州方言表演的曲艺形式 。 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箫、笛等坐唱 , 走上高台后由一人自击小月鼓站唱 , 另有多人用三弦、扬琴、琵琶等伴奏 。 2006年5月20日 , 兰州鼓子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出生在“鼓子世家”的魏世发 , 是兰州鼓子的国家级传承人 , 兄弟六人均是“鼓子行家” 。 元宵节过后 , 位于兰州市安宁区文化馆内的兰州鼓子传习所按时开放 。 据魏世发介绍 , 兰州市目前有7所鼓子传习所 , 供鼓子爱好者和艺人在此排练演唱 。
调校好扬琴 , 魏世发戴好助听器端坐在琴凳上 , 开始为上台演唱的艺人伴奏 。 年过五旬开始自学鼓子的王常玉在同伴们的鼓励下 , 走上舞台准备演唱 。 她是为数不多的女性表演者 , 柔美的嗓音配合悠长的曲韵 , 获得台下阵阵掌声 。
文章图片
图为兰州鼓子爱好者在传习所内互相搭档上台演出 。张煜曼 摄
作为一个自幼喜爱鼓子的“鼓子迷” , 王常玉通过听录音和看视频的方式在家自学鼓子的唱法 。 得知家附近的文化馆开设了兰州鼓子传习所 , 王常玉开始在这里向魏世发学习 , 利用传习所每周两次练习的时间 , 上台表演 。
“魏老先生会纠正我的唱法和发音 , 教给我一些技巧性的东西 。 ”尽管在现场得到魏世发的指导 , 王常玉坦言 , 鼓子的学习非常不易 。 字少韵多带来唱词与曲调搭配的困难度很高 , 尾音长、音域跨度大等特点对演员的发音运力要求极高 , 还要背诵动辄上千字的曲词 。
难学易忘 , 亦是魏世发总结的兰州鼓子学习的难点之一 。 魏世发说 , 一首鼓子的曲词 , 台下不唱够百余遍 , 无法登台表演 。 “正式学习之前 , 要听至少三年灌耳音 。 ”投入时间成本之高、方言唱词的晦涩难懂让年轻一代望而却步 。
“我们做过统计 , 兰州鼓子的演唱者 , 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 。 ”魏世发说 , 2006年兰州鼓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 他们花了大力气培养了五六位年轻人 , 而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也超过了五十岁 。
因为无法用普通话代替兰州方言 , 兰州鼓子传播的一大难点即是曲词的晦涩难懂 。 为此 , 魏世发多年来致力于邀请专业人士将兰州鼓子的每一曲深挖细抠曲调歌词 , 并逐一进行记录整理 , 打破兰州鼓子只能口耳相传的困境 。
- 经文|甘肃兰州:葫芦上的“大千世界”
- 劳动法|聘用70岁以上的老人做门卫符合劳动法吗?
- 博物馆$甘肃兰州:民众春节假期感受传统文化
- 莫高窟|在莫高窟,看“黏人大猫”
- 大剧院|初一至十五,兰州大剧院“线上演播”优秀精品剧目陪您过大年
- 武功$晚清末十大武林高手,这人排第一,70岁还能一打十,非霍元甲等人
- 训练基地@兰州剪纸艺人的“冬奥春节”
- 日本高手!民国武学大师 一跃5米, 70岁独自打败5位日本高手, 获称天下第一手
- 兰州市#新春走基层 | “年货清单”上新!Z世代这样过春节
- 清华大学#平均年龄75.5的合唱团火了 他们的故事都在歌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