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戴燕谈《洛神赋》

【曹植|戴燕谈《洛神赋》】曹植|戴燕谈《洛神赋》
文章图片

戴燕(章静绘)
曹植的《洛神赋》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 在这部“神作”的漫长流传过程中 , 其华美的辞藻被一再传诵 , 至今不衰;其寓意也被不断附会 , 依然是学界争论的话题;它还启发了从书画到戏曲的各种经典改编创作 , 是古典文学与艺术融通的范例 。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戴燕教授倾十年之力 , 遍览《洛神赋》的相关研究 , 她的新作《〈洛神赋〉九章》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详实的考证和清通的文字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好评 , 借此机会 , 《上海书评》请她谈谈《洛神赋》的魅力以及研究古代文学的心得 。
曹植|戴燕谈《洛神赋》
文章图片

《〈洛神赋〉九章》 , 戴燕著 , 商务印书馆 , 2021年8月出版 , 254页 , 58.00元
如果按《洛神赋》开头的“黄初三年”(222年)算 , 今年是其“故事发生”一千八百年 , 而大多数学者认为《洛神赋》写于黄初四年或更晚 。 您觉得应该如何判断经典作品的创作时间?
戴燕:如果不是你提醒 , 我完全没有想到《洛神赋》所讲邂逅洛神的故事 , 它的发生 , 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年 , 因为有了公元纪年 , 我们很容易就知道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很感慨也很好奇 , 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历久弥新 , 到现在还有它的吸引力 , 所谓“文学的魅力”究竟是怎么来的 , 文学到底是什么 。
说故事发生在魏文帝黄初三年(222) , 这是《洛神赋》作者曹植在这篇赋的序里面写到的 , 按常情推测 , 既然他说故事发生在黄初三年 , 那么写作一定是在这后面 , 可以是黄初四年或以后 , 最晚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曹植去世 , 理论上可以是这十年中间的任何一年 。
读文学的人 , 本来都不太在乎文学写作的时间 , 因为好的文学、经典作品都是超越时间的 , 有的还能超越空间 , 我们现在读屈原的《离骚》、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仍然会感动 , 就是这个道理 。 事实上大部分读者并不关心《洛神赋》的故事发生在哪一年、又写于哪一年 , 的确无须知道 , 不过总有极少数研究者对此怀有兴趣 。 我读《洛神赋》的时间比较长 , 一边读 , 一边也看一些相关资料 , 慢慢才意识到还是应该了解它的写作时间 , 应该给它一个大体的时间定位 。 但我这里说的“写作时间” , 其实也是一个含混的概念 。 今天人有了版权意识 , 比较注意出版时间 , 在版权页上都要予以明确记载 , 然而在曹植那个时代 , 一个作品的完成 , 我们大概知道已经有了从动笔、到定稿、到面世的步骤 , 这中间自然有或长或短的时间差 , 可是究竟差多少 , 目前还没有看到过记录 , 也就没办法做出区分 , 所以只好采取一个比较含糊的说法 , 笼统称之为“写作时间” 。
在研究《洛神赋》的时候 , 为什么要知道它的写作时间?简单地说 , 就是为了还原曹植写作时的历史语境 。 这个工作并不是从我开始的 , 以前就有学者讨论 , 还有争论 。 我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体会到 , 对《洛神赋》这样的作品 , 时间定位越清晰 , 对它产生的语境就会还原得越具体 , 对于曹植到底要借这个故事传达什么 , 也就能够了解得越多 。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表达、一种对话 ,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 , 往往有他/她意念中的读者 , 是为他们而写 , 即使那种内心独白式的写作 , 也是作家在跟自己对话 , 因此要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 就不仅要从作者身上发掘 , 还要去看作者试图通过写作去对话的那些读者以及由作者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对话场域 。 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中 , 去看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 , 这是我所说文学作品的具体历史语境 , 只有具体到这一步 , 才能明白这部作品为什么是“这一个”、为什么有它独特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