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读书|考古学在中国:从田野走向大众( 二 )


中华文明&读书|考古学在中国:从田野走向大众
文章插图

唯独岳南例外。自从1990年创作《风雪定陵》以来,岳南踏勘考古遗址、寻访考古学者,撰写了十几部考古类图书。2021年底,他还推出两卷本《岳南大中华史》,用历史与考古新发现相融合的方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中华文明的演变史。应当说,这是对公共考古学很好的实践。不过,岳南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人们期待真正的考古学家能“降临人间”。
“考古明星”推动考古类图书“井喷”
2016年,原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长许宏出版《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此后,他又相继推出《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以及《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形成“解读早期中国”系列。和一般的学者不同,许宏语言生动、思路清晰,其著作即便“考古小白”也能读懂。他还入驻各大新媒体平台,登上“一席”、“十三邀”等文化类节目,呈现考古魅力,收获大批粉丝。
中华文明&读书|考古学在中国:从田野走向大众
文章插图

接受媒体采访时,许宏从不讳言自己“让考古从田野走向大众”的初心。时至今日,他无疑是中国考古界的“头部网红”。
许宏开了个好头,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放下身段,投身公共考古学。这又呼应了市场需求。尽管学院派一直对所谓的历史热表示不屑,但它确实“养刁”了一批人,使他们不再满足于某朝那些事之类的讲述,而是渴望接触更多干货、更具品质的历史叙述。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迫切地想了解中华文明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将往何处去,他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考古学。
备受冷落的考古学于是迎来“小阳春”。反映到图书市场上,就是近些年考古类图书颇受欢迎,甚至呈现出“井喷”迹象。例如,2016年专家公布海昏侯墓考古成果、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掀起了相关图书的出版潮。2021年三星堆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挖掘成果,更是直接带热了考古类书籍。据统计,各大网络购书平台上有关“三星堆”“考古”“文物”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短时间内暴增360倍。
2021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一波接一波。令人欣喜的是,此次考古界没有待在舒适区,而是力图“破圈”,吸引受众。86岁高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考古奠基人杨泓,出版了《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勾勒出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发展轨迹。这本书被读者誉为“纸上国博”。
中华文明&读书|考古学在中国:从田野走向大众
文章插图

新年的钟声刚敲响,中信出版社更是推出《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一书。作者除了颇具影响力的原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长许宏,还包括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良渚水利系统考古领队王宁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等。就学术水平而言,这些人足以组建一支“考古学天团”了。内容也很扎实。该书精选14处大遗址,请考古学家精讲。所谓“大遗址”,指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和遗址群,如良渚遗址、秦始皇陵、海昏侯墓、清平堡遗址等。许宏还撰写了长篇导言《考古中国,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介绍中国考古学的来龙去脉,并对14个大遗址给出了一个整体性的理解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