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读书|考古学在中国:从田野走向大众( 三 )


中华文明&读书|考古学在中国:从田野走向大众
文章插图

许宏将古代中华文明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距今5500-3800年为邦国时代,出现仰韶、良渚等上古文明,它们如满天星斗散落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公元前2000年左右邦国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以二里头、殷墟和三星堆为代表的广域王权国家,满天星斗变成月明星稀,王国时代拉开帷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帝国时代。从此大一统政权如凌空皓月,笼罩中华大地两千多年。
经过梳理,中华文明的演变脉络清晰了许多。这对于读者的把握和理解非常友好。紧接着就是各位考古学家针对不同遗址进行拆解,过程同样有料、有趣。可以说,《考古中国》体现了学者在公共考古学方面的努力。
在全球视野中了解中华文明
许宏在导言中的一句话令我颇受触动:“只懂中国已经搞不清中国了。”意思是,自古以来中国就不曾自外于世界,而一直是在汲取其他文明体先进要素的基础上扬弃、创新,生发出自身特色。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长身战斧和环首刀,就受到欧亚草原青铜兵器影响。这说明,中原腹地和欧亚草原很早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正是在碰撞与裂变中孕育出了璀璨的商周青铜文明。唐代对外来文明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更是众所周知。
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就不能局限于东亚区域,而应当具备全球视野。
那么具体到考古领域,有什么入门书吗?长久以来,我喜欢推荐德国学者C.W.策拉姆的《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该书围绕古文明遗址,揭示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美洲文明的基本面貌。由于作者策拉姆是采访人员出身,叙事能力一流,又善于制造悬念,让阅读变得十分享受。该书的问题在于出版年代较早,不少知识需要更新。
所幸随着考古类图书井喷,相关译著也多了起来。美国学者埃里克·H.克莱因的《考古学的故事》、英国学者保罗·巴恩的《考古通史》,都融入考古学新成果,揭秘全球重大考古遗址。如想进一步窥探考古学动态和进展,则首推英国学者科林·伦福儒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该书不断推新版,是目前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权威、最全面的著作。
当我们对考古学发展,以及各大文明遗址都具备一定的认知后,回过头思考自己的文明,相信会有新的体悟。这也是公共考古学所追求的效果。

作者:唐骋华
编辑:薛伟平
【 中华文明&读书|考古学在中国:从田野走向大众】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