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发生时 , 经过网络的快速传播 , 跟风谩骂、集体谴责或者歌颂的现象屡见不鲜 。 很多时候 , 我们回过头会发现 , 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受到了群体的影响 , 往往呈现过激的一面 。 “偏激的大多数”是如何产生的?很多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极化” 。
群体极化现象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斯通纳于1961年提出的 。 群体极化意味着群体成员的观点会可预见性地朝着成员们的先前倾向所指示的更极端的方向前进 。 正如极端主义者那样 , 群体成员在他们先前倾向的方向上变得更加一致 。 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卡斯·R.桑斯坦在他的最新著作《助推2.0》中对此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和解释 。
卡斯·R.桑斯坦认为 , 由具有极端主义倾向的个人组成的群体更容易走向极端 , 也可能在极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同样的结果也会在具有某种显著共同身份的群体中出现 。 当志同道合的人参加“迭代极化博弈”(iterated polarization games) , 也就是定期见面且没有持续地接收到矛盾性观点时 , 发生极端行动的可能性会增加 。
群体极化有3个主要机制 。第一个机制是信息领导机制 , 尤其是群体可能只存在有限的“观点池” , 这些观点对成员有引领作用; 第二个机制则是社会对言行的约束机制 , 尤其是人们都希望在保留自我意识的同时还可以维护好自己的社会声誉; 第三个机制强调了信心、佐证和极端主义之间的关系 。 其基本思想是 , 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被他人证实时 , 就会充满自信 , 从而变得更加极端 , 激进行动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加速传播 。 这3个机制为理解社会改变和民主制度提供了许多见解 。 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政党、立法机构和多成员法庭内部意见达成一致的可能进程 。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助推2.0》 , 卡斯·R.桑斯坦著 , 湛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版 。
原文作者 | 卡斯·R.桑斯坦
摘编|李永博
文章图片
《助推2.0》 , 卡斯·R.桑斯坦著 , 湛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版 。
01
群体极化的产生
群体极化是每个小群体最有力、最强势的特征之一 , 在群体的许多不同的任务中都有体现 。 群体极化的结果是与其中的典型或普通个体相比 , 群体通常会做出更极端的决策(这里的极端仅仅相对于群体内部的初始观点分布而言 , 不涉及与其他外部群体的比较) 。 群体极化与级联效应的关系十分明确 , 前者和后者一样 , 都与信息和声誉影响密切相关 。 一个关键的区别是 , 群体极化还涉及群体商讨的效果 。
虽然这是一个标准的心理学概念 , 但是“群体极化”这个词可能会引起误解 。 群体极化并不意味着群体成员的观点两极分化 。 相反 , 这个术语指的是在讨论一个案例或问题时 , 群体内成员的观念转变是可预见的 。 并且群体极化发生时 , 群体和群体成员的观点并不是朝着他们初始偏好的中间立场移动 , 而是朝着这些倾向所指示的更极端的方向移动并趋于一致 。 群体商讨的效果是减少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 , 并在初始偏好的一个相对更极端的点上趋同 。
文章图片
卡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 ,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 行为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研究项目创始人兼主任 ,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策制定方面 。 曾担任美国白宫信息和监管事务办公室主任 , 并任职于美国国防部国防创新委员会 。 著有《噪声》《助推》等多部畅销书 。
- 戏剧|借助数字化传播 江苏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新戏迷”
- 学术|今天的“大师”都不必然成为学术典范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 克莉斯汀$欧洲访书之二 | 英国爵士为夫人的“嫁妆”建图书馆
- 中国&折柳寄情、“双奥”相遇……揭秘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如何延续“中国式浪漫”
- 小晚|深晚天天读|“天下一家”向未来
- 文化|“锁出别样——历代锁具精品展”开展 见证中华锁文化发展历程
- 王颖|“中译外”:千帆竞发仍需通盘谋划
- 文化|“中译外”里中外合作的意义:知己和知彼,对话与建构
- |想要有效平衡生活与工作,给你一份“自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书
- 书画界|“是真画者,乃见畅神”——读钱瘦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