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奭#24岁的杜甫看山写下“狂诗”,后世文人争议不休,年年入选课本( 二 )

王嗣奭#24岁的杜甫看山写下“狂诗”,后世文人争议不休,年年入选课本
文章插图
这首诗的经典程度自不必多言,但这首诗却引起了后世文人的争议不休。有些文人对于这首诗推崇备至,像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评价这首诗“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称这首诗“‘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太山”。也有些文人对于这首诗有颇多诟病,像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却评价这首诗“此诗妙在起,后六句不称。用望岳语景作结,便弱便浅”。不过对于钟惺这种看法,和他同朝代的王嗣奭在《杜臆》中驳斥“俗人之见也”。对于王嗣奭这一观点,笔者十分赞同。所谓浅和俗,从来就不是从字面来判断的,这首诗起句很大,如果落得虚而不实,整首诗的结构是没有张力的。杜甫显然深知这一点,所以一向工于格律和炼字的他,才会在一个问句后用几个景物描写作结,这是非常高明而又新颖的。钟惺虽为诗评名家,显然没有体会到这一点。对于杜甫的这首“狂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