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爱的大学能改变青年知觉和记忆的色调,一所温暖的大学也将永久渗透在青年的情感和品格之中。
——————————
作 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林 莹
清华园里,立冬之后的天空一天天地高远晴朗起来,时光也在一寸一寸地深去。李文正图书馆里,一盏盏灯晕开温暖的光影。二十来岁的孩子们正伏案苦读,侧颜清隽沉静,乌黑的头发像传说中的波斯小马,浓密又温顺。绿植与一排排书架陷入昏暗,唯有求知的双眼亮得惊人。月光和灯光一起蓬勃得盛开,光线活活泼泼地荡漾到每一张姜黄色的书桌角。
到清华三个月了。读博以来,最让我感怀喟叹的,并非帝都的繁华,并非故宫的厚重,并非师长的渊博,也并非设施的先进,而是清华的捐赠文化。清华校友的捐赠,既有苏世民书院、陈赛蒙斯楼这样大手笔,也有许多接地气、有内涵、满含深情的捐赠。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代的捐赠,宛如穿越时空的长情告白,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的母校说:
谢谢你。
我见到会说话的教室。
第三教学楼是一座颇有年代感的教学楼,古朴地守在学堂路上。穿过阳光满溢的大平台走进它,设计感满满的教室,采光极好的走廊,随处可见自由多元的学习空间,都让人眼前一亮。插入式的设计提高了教室墙面的可塑性和利用率,半开放的转椅让每一行的座位间隔都更加从容。教室都配置了能满足线下线上同时教学并进行课堂互动的设备,波浪般起伏的弧形天花板佐以流畅的灯光,照明系统可在任意时段为学生自习、教师授课提供最佳照明亮度……这座“推陈出新”的第三教学楼是清华校友教室改建捐赠项目,每一间教室都是一个基本认捐单位,教室桌椅和多媒体设备的更新善款都来自校友。许多教室中都悬挂着校友捐赠的铭牌,铭刻着瞩意不一、风格不同的祝语。有的励志,如自动化系1993级捐赠的教室里铭刻着“少年初心、龙旂是承,语作今日好读书。”有的自警,如2003级全体毕业生捐赠的教室铭刻“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有的自强,如汪先刚与杜心宇两位校友捐赠的教室铭刻着:“在最美的年华成就最好的自己。”有的诙谐,如机械工程系1993校友捐赠的教室上铭刻的是“请坐,小铁!”有的诗意,如刘小冰校友捐赠的教室里铭刻的是“爱江山盛世经年,思冰心无问西东”。这些风格不一却饱含深情的话语,既承载了校友们对学校的深切回忆和深厚感情,也发挥着潜移默化、成风育人作用,成为当下一代清华学子的集体记忆。
我见到会说话的藏书。
清华大学图书馆里藏有一部珍贵的宋刻本——南宋史学家袁枢撰写的《通鉴纪事本末》,刻于宋宝祐五年,依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区分事目,一事一篇,详其本末。两宋是我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版书存世稀少,在收藏界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这部宋版书镌工精雅,纸墨俱古,加上字大行宽,赏心悦目,是典型的宋刻大字本,极为珍贵。这部书曾是晚清名臣丁宝桢的旧藏,清华1919级校友集体筹资购得此书后,于1949年返校时赠予学校,并在第一函封面上,庄而重之地题写了捐赠始末:“己丑清华返校节,己未级同学购丁宝桢旧藏《宋刻通鉴纪事本末》敬献母校,以为毕业三十年纪念。”他们甚至连当年丁宝桢家藏书的书柜也一并购买下来,一起捐赠给学校。这套藏书,其中既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也承载着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整整一代清华校友竭尽全力、反哺母校的真挚情谊。
我见到会说话的石头。
- 贾政&红楼梦表面冷漠的贾政,暗地里对薛宝钗的照顾远远超过了林黛玉
- 黛玉#《红楼梦》:王夫人两次针对林黛玉,贾母的反应亮了!
- 薛蟠$贾宝玉被父亲打后, 有人为他哭了一夜, 不是林黛玉!
- 邬府#她是梁山第一女将,曾打败林冲、王英,生一儿子成年后大败金兀术
- 林黛玉|贾母把林黛玉当自家人,脂砚斋为啥说“奇甚”?
- 林如海!此人是《红楼梦》里的大坏蛋,却帮过黛玉的大忙,和林家渊源很深
- 太虚幻境!红楼梦:为何说林黛玉是十二钗之首?你弄懂她的属相就明白了
- 黛玉!林黛玉出丑不自知,被雕虫小技难住,暴露出她人生的最大短板!
- |林草科普|麋鹿:已建84个迁地保护种群,总数近万只
- 托马斯&英国画家詹姆斯·托马斯·林内尔油画作品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