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绰!有人在乎那箫声

作者:黎荔
韩绰!有人在乎那箫声
文章插图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牧离开扬州后的回忆,是一个多情的漂泊者对于扬州的眷念。在二十四桥、明月、玉人、箫声这些美丽而幽冷的意象背后,不难体会到涌动着的缠绵、期待和失落惆怅。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对于杜牧而言,这些剪影般的扬州风景,已落在自己生命的最深处,并成为自己的生命形态。那是天涯孤旅中的一个温柔之乡,那是寂寞人生中一个情感家园。
韩绰!有人在乎那箫声
文章插图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少年旧游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为什么必须是洞箫呢?也许因为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箫笙齐鸣,此情此景,固然是扬州的繁华独绝的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旖旎生活。而当曲终人散,风冷月残,人湖俱幽,一派空静之境,当有人吹出一缕悲箫,又能让人在这隐约箫声中,惊觉人生如梦,苍穹浩茫。当一支箫被吹响,生命的气息从孔洞中飞出,如同知己的关怀絮语,将人带到神秘飘渺的境界,如同一只手轻轻地、细细地抚拂,一个人风尘奔逐、千疮百孔的身心。那一管中的旷远世界,让人欲罢不能。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这种抚慰,这种温柔,必须是箫,只能是箫。一缕幽幽的、静静的箫,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不仅当年的杜牧在箫声中迷失过,千载之下的我们这些读者,也都隔着夜,隔着梦,隔着悠悠时光,心魂相守,听到箫管有灵,那么悠扬、深邃。闭上眼睛,想象那烟水江南,泽畔游走,凭栏独立,寒风满袖。人生的负荷已经这么深,但在扬州二十四桥上,还有箫声丝丝缕缕,悠远又深长。
千年之前,千年之后。楼头还有人吹箫,桥上还有人吹箫。总有人想在明月夜,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经营那一点淡淡的诗情。更美好的是,这静夜箫声,有人在倾听,有人在等待,有人在追忆。无论吹箫的人,还是听箫的人,他们在乎那箫声。
韩绰!有人在乎那箫声
文章插图

【 韩绰!有人在乎那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