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NFT艺术品下一个艺术风口,抑或是一场逐利游戏?

所有权|NFT艺术品下一个艺术风口,抑或是一场逐利游戏?
文章图片

Beeple(b.1981)《每一天:前5000天》 NFT(jpg) 2021年2月16日作 独一无二 此作是耗费5000多天创作而成的巨型拼贴作品
所有权|NFT艺术品下一个艺术风口,抑或是一场逐利游戏?
文章图片

Beeple(b.1981) 《每一天:前5000天》 作品局部
◎董惠贤
瓦尔特·本雅明说:“‘占有’或许是我们与物之间所能建立起来的最深刻的关系了 。 ”
冬奥会期间 , 某社交平台推出数百幅不同艺术家创作的数字雪花版画 , 只要在该平台完成一些特定任务 , 就能获得一幅限量版的数字雪花 , 并拥有属于这幅作品的唯一编号——一个普通人 , 确确实实地拥有了一件艺术品 。 瞧 , 美术馆里高不可攀的画作 , 化为数字形式便能轻而易举地拥有 , 下载到手机电脑里 , 装点你的桌面或是朋友圈 。
什么是NFT艺术品
时间回到一年前 , 2021年3月 , 艺术家迈克·温克尔曼的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佳士得拍行以693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约合4.5亿元人民币) 。 此次拍卖成绩也让该艺术家声名鹊起 , 一跃成为继杰夫·昆斯和大卫·霍克尼之后 , 作品成交额位居第三的在世当代艺术家 。
不同于这两位艺术前辈的作品常常在艺术馆博物馆展出 , 温克尔曼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受到业内的关注 。 更确切地说 , 他的作品更像是一次实验:没有精致的画框 , 没有澎湃的笔触 , 也没有任何实体材料铺设成画布 , 有的仅是从2007年开始日复一日持续十三载的创作 。 他每天上传一幅新的数码插画到自己的网站上 , 据他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 , 他的网站也仅仅只有自己的亲友在访问 , 他的每张作品皆被同一个毫无记忆点的名字命名——《每一天》 , 而后他将所有的《每一天》汇合成最终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 。
相较于这次作品的天价成交额 , 更令该交易出圈的 , 是一个紧随而来的艺术新概念:NFT , 即非同质化代币 , NFT艺术也被称为加密艺术 。 佳士得的这次拍卖试水引发了一系列的余震:蛰伏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的各大拍行、画廊 , 甚至美术馆都纷纷下场想要在此次新的艺术浪潮中拔得头筹、抢占先机 。 当一个连定义都晦涩拗口的潮流铺天盖地地向我们席卷而来 , 我们是否还能保持理性的思考 , 去了解它的底层逻辑?什么是加密艺术?它是否将成为艺术的下一个风口?抑或这仅仅是一场资本逐利的“新概念”游戏?
艺术品所有权史不再是谜
成功的拍行和画廊常常在扮演着服务者的同时 , 也会向藏家和公众普及新的概念 。 如这次的加密艺术 , 佳士得拍行在宣传NFT概念的时候 , 着重强调其三大特性 , 即“稀有、真实和所有权史” 。
【所有权|NFT艺术品下一个艺术风口,抑或是一场逐利游戏?】“稀有”在加密艺术的语境中并不等同于我们普遍认知的意义 。 例如书画家鼻祖顾恺之 , 其作品无一流传而其摹本也鲜存于世 , 其画论也仅有三篇留存下来 , 这是我们普遍认知中的“稀有” 。 而在加密艺术的语境中 , “稀有”所代表的的含义实则是“限量” 。
据佳士得资料显示 , 艺术家和藏家可以选择用同一件原作品生成有限的复制品 , 如同许多藏书票上的编号 , 会记录该批作品的总量和某一幅作品的序次 。 而不同于藏书票的是 , 加密艺术的每一个艺术品的生成以及交易记录都被储存于区块链上 , 即人们都有权利去查看某幅作品的数量以及归属权 , 以确保所购入的作品的真实性 。 同样 , 因为艺术品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 , 所以此艺术品的相关信息皆可被查阅到 , 如该作品的元数据、拥有权历史、区块链地址等等 。 而一件艺术品的每一次转手 , 以及曾拥有该作品的钱包区块链地址都会被记录下来 , 所以该艺术品的“所有权”也会被完整记录下来并且无法被篡改 。 而其无法被篡改的原因归功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 , 即没有一个中心服务器保存所有资料 , 取而代之的是每一个参加到区块链的个体进行记录并传承整体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