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二 )


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獭祭鱼,这时水面冰开始融化了,水獭开始捕鱼。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在《易俗》中特别提到了獭祭,有人评论说善用典故的他作诗像獭祭鱼一样,辞藻华丽却生僻;二候鸿雁来,在雨水之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随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和季节的更替来迁徙;三候草木萌动,这时候草木随着地中的阳气的上腾,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就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分生动。
雨水时节,草木新芽脆嫩,河畔烟柳成阵,园中桃李尽绽,天地之间蕴藏冬季的激情与活力都释放出来。因此就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眼看春之将至,感受天地之间的激情与活力等待着新的生发,意味无穷。
民俗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文章插图

近期,一批聚焦二十四节气的著作也陆续出版。其中,《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从生命观的角度,追寻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个节气和物候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
“感谢这本书,它使我们突然重新发现了早已具有却似乎沉睡良久、被遗忘被淡漠了上千年的精神珠玑,使它重新变得光芒四射,暖人心扉,生气洋溢。”著名作家王蒙评价:正如书中所言,七十二候,是天文观,是以黄河流域为依据的地理观,是季节与气候的时间观,又是农业生产、农业文明观,更是中国人的生命观,是自然观,是世界观,是宇宙观,是自古弥留的乡愁乡情,是对于神州大地的赞美与亲近,是对各种生命现象的关注、兴味、好奇、想象与富有好生之德的价值观。

题图:视觉中国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