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文章插图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份遗产呢?
【 民俗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二十四节气传承绵延至今两千余载,融合了生活智慧、世俗民情、自然奥秘、人文典故的百科全书和文化遗产。这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必修课。”一年之计在于春,沪上行知读书会以“节气”为题,揭开了新年新一季“大美东方季”主题序幕,作家王萌萌带领读者跟随节气走过诗意的旅程。
她建议,现代人只需在奔忙当中寻一点空隙,在喧扰当中觅一方净土,专注于当下,去观察、聆听、躬行、创造,跟随节气的指引诗意地栖居。“如此,才能从日常琐碎细微处,在浮生起伏进退时,用最适宜的方式连接祖先留下来的信号。”
从春分开始,到大寒结束,四时八节之更替,二十四节气的旅程循环往复,年年如是。王萌萌谈到,节气交代了祖先的生存经验,反映了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曾经大到国家社稷,小到柴米油盐,桩桩件件,都跟二十四节气和时令相关。“从这套农耕文明时代留存下来的体系当中,可以看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能看见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怎样饮食起居,耕种劳作,为人处世,齐家治国。”
文章插图
古人真切地感受四季变化,留下了众多千古传颂的动人诗句。比如,陶渊明《杂诗》中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光奔流,岁月荏苒,时间过得太快,怎样能让人们将有限的时间过得更加精彩,更有质感?王萌萌以为,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相对满意的答案。
宋代文学家朱熹写过一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分到谷雨之间,春盛时节,百花盛开。又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寒到大寒之间,辞藻虽简单,却道出最冷时节友人欢聚的浓厚情谊。
古人的字里行间,写尽人间烟火和风土人情,也写尽内心感发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王萌萌以为,走进“二十四节气”,向祖先学习,跟随节气生活,或可让寻常生活更加有趣,让有限的生命历程体验更加的丰盈。
她从最近的两个节气讲起。“立春”曾是古人的春节,华夏自古以农业信国,所谓的春种夏播秋收冬藏,农作的起点就在春节,立春对农业就有标志性的意义。从节气上来讲,俗语道“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天地万物、自然众生的变化,成了区分节气的重要的标志。古人的劳作依照节气展开,务农的、经商的、当兵的各司其职。看见什么景象就知道到了什么节气,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一切简单而明晰;而如今大多数人所缺少的,是一种慢下来,静下来,专注当下,安于当下的力量。
文章插图
说起“雨水”,是初春的雨水,灵动而生机勃勃,浪漫缠绵。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的《雨水》正描述了此番场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说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表示两层意思,一层就是说天气回暖了,降水量逐渐就增多了,还有一层在降水形式上,寒冷的时候是下雪,现在慢慢的雪渐渐少了,没了,就开始下雨了,雨就慢慢地变多了。
- 招聘|默默努力的工作,却比不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 告老还乡&清官告老还乡怕被笑话,拉一车砖头撑面子,皇帝得知大怒说8个字
- 土行孙&土行孙惨死张奎之手,为何惧留孙见死不救,你看他怎么说
- 推动力$“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后面还有一句,更加经典,说透了人性
- 诗仙@“西域首富之子”李白为什么那么豪迈?一代诗仙的传奇人生
- 饶宗颐|触类旁通
- 阅读$人文社七小时直播“说不尽的网格本”中聚焦外国文学经典阅读
-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为什么不住在大观园 因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 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爱好者,“黄河故事”——河南民俗文化展示馆开馆啦!
- 翻拍!为什么金庸小说一直被翻拍,却没什么人愿意拍《云海玉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