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曹县皮影:方寸之间演绎大千世界

皮影戏|曹县皮影:方寸之间演绎大千世界
本文图片

曹县皮影风格质朴粗犷、色泽古拙 , 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皮影戏|曹县皮影:方寸之间演绎大千世界
本文图片

皮影戏|曹县皮影:方寸之间演绎大千世界
本文图片

皮影制作过程中 , 以剪刀裁切成戏曲人物的造型 , 用软线将身体的每个部分串接起来 , 确保头部、手臂等主要关节能够灵活运动 。
皮影 , 皮影戏中最核心的道具 , 是皮影艺术的精华 , 曹县皮影 , 在当地又名皮儿影、隔纸说书 , 是我国皮影艺术的一个重要地方分支 。 皮影制作是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皮影戏的物质基础 , 目前 , “曹县皮影制作技艺”进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过去传统的走街串巷的戏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曹县皮影发展的要求 , 曹县皮影逐渐摸索公司化运营模式 , 运用现代化的商业模式来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带来生机和希望 。
独树一帜的曹县皮影
灯渐渐灭了 , 几位演员随即走到幕后 , 打开头顶上方的一排灯 , 白色幕布亮了起来 , 光影摇曳中 , 传统的“武松打虎”的故事被生动演绎出来 , 这是曹县皮影的演出现场 。
曹县皮影制作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曹县常乐集乡任庄村 , 在山东皮影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 。 常乐集乡任庄村先人于明朝迁居曹县 , 约在乾隆三十年 , 黄河发大水 , 大水过后 , 良田被淹 , 居所损毁 , 勤劳的任氏先人又在原来的土地上重建家园 , 但良田变成了沙土地已无法耕种 , 只有讨饭生活 , 讨饭需要一门技艺 , 受当地民间艺术启发创始了皮影 , 以此赖以生存 。
曹县地处平原 , 交通便利 , 在与外界频繁的接触交往中 , 各种文化艺术交汇融合 , 因而民间艺术生长和传承的土壤丰厚 。 曹县人历来喜欢听戏、看戏 , 因此在曹县当地拥有着皮影戏茁壮成长的先天条件 , 自然而然 , 作为制作皮影戏道具的皮影制作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来 。
曹县皮影从制作到演出 , 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 皮影制作系用牛皮 , 高一尺有余 , 风格质朴粗犷、色泽古拙、刻工劲健 , 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 由于纸板上刻成的人物、动物易损毁且不易保存 , 当时刻画的影人尺寸也不固定 , 灵活性也差 , 任氏先人就试着在动物皮上刻画 , 照着人体结构的形式改进制作工艺 , 增加关节 , 使其灵活性大大加强 , 待所取牛皮洗干刮净 , 晾至净亮透明时才用于制作 。 制作时先将样稿轻画于牛皮之上 , 然后用刀具或刻或凿 , 最后上色、熨平 , 每个过程都有专人负责 , 最后一关只有族人才能完成 。
在坚守中创新
曹县皮影在音乐上广泛吸收了地方戏曲“大平调”的艺术因素 , 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行当、板式、唱腔 。 乐队以板胡、大油梆子为主奏乐器 , 文武场齐全 。 表演技艺也大大提升 , 操纵技巧繁复高超 , 武打场面紧锣密鼓 , 影人枪来剑往 , 上下翻腾 。 文场的音乐与唱腔更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 。 皮影戏演出范围扩大到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 , 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皮影戏造型古朴典雅 , 以其演出装备轻便 , 声腔丰富优美 , 表演精彩动人而著称 , 深受民众喜爱 。 曹县皮影操作巧妙 , 道白有声有色 , 又广泛地吸收了鲁西南地方戏和民歌曲调的风格 , 韵味独特 , 悠扬宛转 , 语气诙谐 , 故事生动 , 深受人们喜爱 。 任氏后人表演皮影大多以《辕门斩子》《西游记》等故事为主要内容 , 大部分剧目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