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学考试$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清华国学考试$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插图

“两句为联,四句为绝”这是《声调谱》提到的对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的汉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汉字之间组合,组成绝妙的句子,两句便成为了对联。这种文学体裁千变万化,对对联在古代成为比试文采的一种途径。
在著名演员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就在华府上演了一出绝妙“对联”表演,“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让戏里戏外的观众无不瞠目结舌,唐伯虎也无愧“江南四大才子”这一称号。
清华国学考试$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插图

在1932年的清华大学考试中,也“上演”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对联”。当时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对于优秀的清华学子来说,试卷上大部分的试题都藏在他们的智囊里,回答起来游刃有余,可其中有一道对对子的题却难住了众人。
一题难道众人
这个对子上半句是:“孙行者”,考生们对长句的对子比较熟悉,对于这样三个字的对子,可以说不按常理出牌。对联讲究的是平仄要协调、对仗要公正、上下对子意思要相符合。
可“孙行者”这三个字却让考生摸不着头脑。
此句子可以说将考生们难倒了,大家没有办法只好直接乱对,有些人选择放弃直接交了白卷上来。
有些考生则将《西游记》里的人物乱说一通,比如“猪八戒”、“唐三藏”、“沙和尚”等等。这些答案有点理所当然,得不到出题人的认可,也不是出题人心目中的正确答案。
清华国学考试$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插图

直到一个“胡适之”的答案出现,出题人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胡适之”看起来虽然和“孙行者”没有关系,这是北大教授胡适的名字。可仔细分析,“胡适之”其实和“孙行者”是非常对应的。
“胡”和“孙”都是姓氏,“胡孙”二字意为“猢狲”,有猴子的意思,上下文对应;第二个字“行”和“适”两个字都是动词,“适”这个字在古文中有“到、去”的意思,所以第二个字也是呼应的;第三个字的“者”和“之”都是虚词。
对于出题者来说,这是最完美的一个答案,可跟他心中的标准答案并不一样。出题者的标准答案是“祖冲之”,这个祖冲之的意思非常明确。首先,祖冲之是个名人。
其次,“祖”对应“孙”,这是辈分上的对应,“冲”对应“行”,这是动词上的对应,第三个字则都是虚词。
清华国学考试$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插图

答题者何许人也
标准答案“祖冲之”相较于“胡适之”来说显得更加工整,可“胡适之”是最接近标准答案的回答,可见这位考生的能力并不一般。
这位考生就是未来北京大学非常著名的语言学家周祖谟。在入学考试中他的语言天赋展露无遗,为其后来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奠定基础。
那一年,周祖谟同时参加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优秀的他也同时被这两所学校录取。
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文系,这对周祖谟来说很难做出选择,最后因为清华大学的学费比较高而加入了北京大学。
清华国学考试$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满分
文章插图

非同一般的出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