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悲哀: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纷纷叫好,给刽子手扔赏钱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在断头台上做的一首,也是最后一首壮志诗。
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悲哀: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纷纷叫好,给刽子手扔赏钱
文章插图

吾国之变法,尚未有流血之人,吾今要在断头台上做变法第一人。
时间正值1898年,恰逢多事之秋,内外交困,老佛爷在养心殿,正在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处理光绪帝,以及变法派的乱党。
机会来了,有识之士在很多时候,都会引领风气之先。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是变法骨干,他的才华、他的思想,将来对于国家是大有用处的。
“走还是不走?”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其心头,以荣禄为代表的顽固派,其势力逐渐逼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悲哀: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纷纷叫好,给刽子手扔赏钱
文章插图

清王朝已经到了不能不变,且要加速变法的阶段,戊戌六君子,他们虽然接受了部分西方教育。
但是他们也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国家紧要关头,岂能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已经取得部分变法效果。
戊戌六君子,他们是为我们的觉醒而慷慨赴死的,但是百姓为何不领他们这个情,甚至在他们被处斩的时候纷纷叫好,还给刽子手仍赏钱?
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悲哀: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纷纷叫好,给刽子手扔赏钱
文章插图

不是百姓不懂,其背后的原因有待深思。小民阶级的局限性,在各代历史上都有所体现,但也不仅仅因为这一条。
在近代文坛的很多大家中,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少有所反映,其中最尖锐,能够鞭辟入里的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笔下的很多人物,多半是被当时悲惨的社会现实所压榨造成的,不是他们一个人的悲伤,而是整个时代的哀伤。
孔乙己还是穿着破旧的长衫,去讨碗酒喝,阿Q也没有变成“上等人”,在鲁迅笔下当时社会现实,得到了充分反映。
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悲哀: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纷纷叫好,给刽子手扔赏钱
文章插图

在《狂人日记》、《野草集》等,众多作品中,笔下的国人是麻木的。这或许是骨子里的一种漠视,对自己同胞的漠视。
戊戌六君子为了大清王朝的未来,加速了历史改革与变法,他们被送上了断头台。
但是,他们下面的百姓是麻木的,百姓不了解变法的意义,他们或许只是漠视,被砍头的不是百姓自己,与自己无关,自然看到六君子遇害也会凑一份热闹。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很多文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当时社会事实是,百姓有时会帮着租界的洋人,伤害自己同胞,有的留学生面对自己同胞被欺负无动于衷,他们是全然麻木已经冷漠的。
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悲哀: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纷纷叫好,给刽子手扔赏钱
文章插图

这也是六君子遇害的间接因素之一,也是他们被送上断头台后百姓纷纷叫好,甚至给刽子手赏钱的原因。
在各个朝代的农民起义中,直接由小农阶级领导的并不多,而且最后成功的也不多,这是因为小农阶级固有的局限性。
【 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悲哀: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纷纷叫好,给刽子手扔赏钱】戊戌六君子被送上断头台,百姓并没有看到他们为什么被送上去,只是听信清政府的话“六君子是危害百姓的乱党”,这样一呼百应,自然在变法六君子被砍头的时候,百姓还是纷纷叫好。
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悲哀:六君子慷慨赴死,百姓纷纷叫好,给刽子手扔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