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二 )


【芳草|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诚如前面章节所言 , 词的抒情特质 , 主要是以时空与人事对照为主轴 , 源于人间情爱之专注执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穷感叹——这也正是这阕词的主题 。
东坡巧妙地创造了一段行旅的历程、偶一分神带来的烦恼 , 写出词人面对时空流转 , 内心深沉的无奈与怅惘——
行过暮春的原野村落 , 烂漫春花已尽 , 枝头青杏犹小 , 时见燕子飞过 , 悠悠绿水环绕着三五人家;而前些日子犹飘飞在风中的柳絮愈来愈少 , 柳荫渐渐浓密 , 眼前天际尽是芳草萋萋 ,绿意盎然 。 词的上片以清徐笔调写暮春景色 , 一句一景 , 我们读着 , 仿佛也和作者一起行走 , 空间的景色流动转变 , 时间也在其中暗暗流逝 。 “绿水人家绕”是寻常村居景色 , 但因为寻常更显得似曾相识 , 而那安居的况味是否也更勾动客旅之思:我不是归人 , 是个过客?于是 , 行人的心思自然地被柳绵、芳草吸引了 。 渐渐吹尽的柳绵 , 也是逐日消逝的春光;望尽天涯无处不在的芳草 , 又怎能不令人想起白居易所写的“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无怪乎朝云歌唱至此 , 泪满衣襟……
“回忆”往往是词情兴发的关键 。 上片的旅途景色一路带引行人逐渐有了流年偷换的感伤 , 而踏出那片郊野 , 路过高墙院落 , 忽然隔墙传来的笑语 , 则让行人停住了脚步 。 “墙里秋千”是未染尘霜的少女世界 , 是青春的欢愉;“墙外道”是风霜雨阳交替的现实旅途 , 是追寻未知的茫然与疲惫 。 行人忽然停步 , 并非只为佳人的笑声令人陶醉 , 更应该是那笑语中的单纯与清朗传入行人耳内心中 , 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 。 不自觉地 , 听者翻越了记忆的墙篱 , 沉醉在自己往日的类似情怀里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墙里的笑语逐渐远去 , 人声寂寂 , 听者适才恍如重回过往时光的幻觉也消失了 。 墙内的佳人不知墙外有人驻足 , 不知自己的欢乐曾唤起偶然路过的行人一段回忆 , 更不知这无心的笑语让异乡旅人徒然怅惘 , 萌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感叹 。 这“恼”字 , 是被引出烦恼 , 被撩拨情绪 ,若非内心本自多情 , 又如何能被拨动心弦而有这阕小词、这些愁思呢?
芳草|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文章图片

恽寿平《燕喜鱼乐图》
02
从风雨中走来:由《南歌子》到《寒食雨》
在人生旅途中 , 沿路的风光里 , 东坡最欣赏两种景色:月夜之时、雨后放晴 。 他常写雨景 , 除了雨景的美 , 他还说“雨落诗成” 。 纷飞细雨、滂沱大雨……雨 , 似乎特别能激发他的灵感 , 让他写出美好的诗篇 。 不过 , 生命的淬炼之旅一路行来 , 雨所代表的往往就是更深层的象征意义了 。 下文我们将谈一段自风雨中走来的心情 , 从东坡的《南歌子》到《寒食雨》 , 看“乌台诗案”前后 , 东坡所面对的两种境况 , 两种悲切的情怀 , 一种是与外界对抗的精神 , 一种则是悲怆绝望的心声 。
《南歌子》写在“乌台诗案”之前 , 是东坡从徐州赴湖州途中 , 遇雨而作:

带酒冲山雨 , 和衣睡晚晴 。
不知钟鼓报天明 。 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
老去才都尽 , 归来计未成 。
求田问舍笑豪英 。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
这阕词乍看似旷达 , 其实意气未平 , 表现的是一种豪情 。 “带酒冲山雨” , 流露了与现实正面对抗的悲壮情怀 。 不躲雨 , 不悠游雨中 , 而是带着酒意大步迎向雨势 , 快步冲过层层雨幕 ,强烈地与山雨“冲撞”的态势 。 这样的姿态、心境 , 使得下一句的悠闲意味顿减 , 反而增添了一份挣扎冲突后的寂寞与疲倦 。 “和衣睡晚晴” , 为什么穿着湿答答的衣服就休息了?被雨淋湿的衣服标记着刚刚对抗山雨的过程 , 是否也有几分像从战场归来的战士那身盔甲 , 布满刀枪剑痕、烽火尘烟 , 同时也是抗敌不屈的勇者象征?只是 , 充满战争记忆的盔甲和满载雨水凉意的衣服 , 包裹的不也往往是疲累孤独、渴望安宁的身体与心灵?梦境也许是最便捷的解脱 。 在梦里 , 现实隐退 , 真幻模糊 , 仿 佛也就摆脱了物我形象 , 不用受限于既定的形体 , 可以自由自在、无所羁绊地飞翔于天地之间 。 这里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 。 我们要注意的是 , 东坡此处的“栩然一身轻”却先有个前提:“不知钟鼓报天明” , 必须“忘了时间” 。 换言之 , 东坡是以忘记时间、忘记现实 , 一种躲避的态度 , 来让自己得到舒徐 , 还不是庄子参透虚实真幻、解放形体执着、以臻精神自由的境界 。 可是 , 他真的忘记时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