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五 )


更何况大自然的晴雨更迭、生命的顺境逆境也常交替 。 转眼间 , 雨停了 , 向晚的春风吹着淋湿的衣衫 , 也吹醒了午间小酌残留的几分酒意 。 “微冷” , 是身体的感觉 , 也是经历了现实挫败 , 并自其中有所醒悟之后 , 内在清冷寂寞的心情 。 然而微冷的身体也更敏锐地感受到雨后晴阳的温暖——“山头斜照却相迎” , 柔和温煦的夕阳余晖安抚了风雨中走来的行人 , 如同人间不离不弃的情谊永远是我们困顿苦难时温暖的依靠 , 也是我们前瞻未来时希望的寄托 。
此际回顾所来径 , 风雨已逝 , 正如昔日的忧惧悲愤也成过往 , 纵使偶然回首 , 也无须自困其中 。 转身离去 , 归途尚远 , 而人生未竟之志仍待完成 。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写雨停之后夜幕降临 , 这一日的晴雨也随暮色渺然无痕 , 同时也以象征的手法传递了另种思考:我们必须超越的不只是人生的逆境 , 也应包括平顺的境遇——风雨是逆境 , 我们为之忧惧;晴阳是顺境 , 我们为之欢喜;殊不知顺逆无端 , 雨晴不定 , 事后回顾 , 当时的悲喜其实都是一样的苍茫模糊……
多年前 , 比现在年轻些的东坡会“带酒冲山雨” 。 当时 , 雨是现实的魔障 , 是阻碍追求理想的横逆 , “带酒冲山雨”是与现实正面冲突的悲壮情怀 。 现在 , 四十七岁的东坡 , 自“乌台诗案”的死亡威胁脱身 , 以罪官身份废居黄州 , 既无职权又不能辞官 , 勉强靠着微薄薪水外带耕种几分薄田 , 拮据度日 。 这样的横逆困境 , 让他真实地了解到执着理想的代价 , 也在此寂寞岁月的自省中 , 他重新肯定了自己的抉择 , 并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之间、人生祸福无常的变化里 , 淬炼出自信与旷达的体悟 。 借由《定风波》 , 东坡带领我们穿越晴雨 , 跨过悲喜 , 进而体悟得失宠辱亦是外在的风雨晴阳 , 当我们能够不萦于怀 , 坦然面对 , 我们的心也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
芳草|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文章图片

苏轼(传)《潇湘竹石图》
04
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的又一新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东坡经历生命风雨后的深刻体悟 , 也是他向往的人生意境 , 但知易行难 , 这样了然无挂碍的境界并非一蹴即就 。 从途中遇雨的《定风波》到多年后为王定国、柔奴而写的另一首《定风波》 , 东坡一路行来 , 于寻常生活、乡间野趣、新旧情谊之中 , 深化了自我的省思 。 下面我们就以他元丰五年、六年、七年到八年之后的作品为例 , 来了解东坡在日常行旅中的体悟 , 看看他如何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 。

山下兰芽短浸溪 , 松间沙路净无泥 。
萧萧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休将白发唱黄鸡 。
这阕词与前首《定风波》的写作时间很接近 , 都是写于元丰五年三月 。 词序:“游蕲水清泉寺 。 寺临兰溪 , 溪水西流 。 ”蕲水在现在的黄冈市的东边 。 东坡在《游沙湖》一文中也曾提到相关的事情:“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 亦曰螺狮店 , 余将买田其间 , 因往相田得疾 。 闻麻桥人庞安常(名安时)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 ……疾愈 , 与之同游清泉寺 。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 有王逸少洗笔泉 , 水极甘 。 下临兰溪 , 溪水西流 。 余作歌云(词略) 。 是日 , 剧饮而归 。 ”东坡因病求诊 , 病好了之后 , 也和医生庞安常成为朋友 。 他就在这种身心皆相对舒朗愉悦许多的情况下 , 随着庞氏等人畅游清泉寺 。 相传王羲之曾在清泉寺练书法 , 寺旁有一清泉 , 是他洗笔之处 。 这道洗笔泉清冽甘甜 , 游人至此 , 往往会取水饮用 , 东坡也兴致盎然地喝了 , 且颇觉甘美 。 就是在如此轻松的氛围里 , 他写下了这阕《浣溪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