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以诗解诗 活画杜甫

本报采访人员 蒋蓝 文/图
向以鲜
诗人 , 随笔作家 , 四川大学教授 。 著有学术专著《超越江湖的诗人》《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 , 诗集《旋律三部曲》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 。 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四川文学奖、《诗歌报》首届探索诗特等奖等 。 作品被收入海内外多种诗歌选集 。
见证了盛世的辉煌 , 也经历了乱世的苦难 , 杜甫用坎坷一生书写的“诗史” , 将汉语的美与力量推向了极致 。 诗人、学者向以鲜在青年求学期间就背诵了1400多首现存杜诗 , 这为他40年之后以杜甫诗文本身为第一文本 , 写作一部独辟蹊径的《杜甫评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
《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为我们勾勒出了大唐开元、天宝时代的侧影:光芒的侧影 , 灰暗的侧影;繁华的侧影 , 凋零的侧影;欢乐的侧影 , 悲伤的侧影;历史的侧影 , 诗歌的侧影 。 在这多重侧影之中 , 向以鲜重构了我们最熟悉同时也可能是最陌生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
对话
千首杜诗 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采访人员(以下简称记):千家注杜 , 万家评杜 , 学统文脉 , 绵延不绝 。 在现代学术史上 , 为杜甫作传者名家众多:闻一多、洪煨莲、冯至、萧涤非、朱东润、陈贻焮、莫砺锋等 , 加上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 , 都是为时代留下深刻划痕之作 。 闻一多和冯至两位更是杰出的诗人 , 他们为杜甫作的传记扎实耐读 , 影响深远 , 令人高山仰止 , 对你而言也是增加了难度 。
向以鲜(以下简称向):在中国古代诗人研究体系里 , 杜甫肯定是最具诱惑同时又最具难度的硬骨头 。 我向前辈学者学习 , 受益匪浅 。 但也不能不看到 , 杜甫逐渐成了一个“被严重标签化”的杜甫:毕生苦难、忧愁、失眠、乞讨度日、颠沛流离 , 甚至一度到了饥饿待旦的境况 。 我以为 , 个中有些是事实 , 有些则被夸大或误读 。 透过杜诗 , 我们可以窥见一个风云时代的侧影:光芒的 , 灰暗的;繁华的 , 凋零的;欢乐的 , 悲伤的 , 等等 。
第一个大问题 , 我反复考量杜甫的出生地是否河南省巩县城东的瑶湾 , 但缺乏硬证据 。 在罗振玉整理的墓志铭中 , 记录杜甫那位为血亲复仇的小叔叔杜并是“杜陵生” , 即唐朝京兆的长安万年县杜陵 , 而杜甫的父亲、姑姑等人也出生在那里 , 我书里做了详细考证 , 杜甫应该是出生于此 。
记:你写杜甫评传 , 最大特点是什么?
向:我是一首一首读下来的 , 杜诗本身才是第一手最可靠的史料 。 所以我没有过多参考古人笔记中的奇闻逸事 , 以及现当代学者的观点 。 根据杜诗来还原杜甫的精神史与生活史 , 可能就是《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的治学特点 。 川大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认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 以诗解诗的成功尝试 , 《盛世的侧影》是一部21世纪的‘读杜心解’ , 一位教授诗人的‘诗教心传’ 。 ”
记:杜甫的身世 , 决定了他前半生的皇家气度不是虚拟的 。
向:杜甫的家庭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 其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和著名学者 。 杜预是京兆(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 故杜甫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 , 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 对于这一官宦家世 , 杜甫非常自豪 。 在《进雕赋表》中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 , 奉儒守官 , 未坠素业 。 ”又说 , “吾祖诗冠世” , 又嘱咐儿子宗武“诗是吾家事” 。 杜甫将“奉儒”和写诗当作自己终生孜孜不倦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