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单霁翔:从“故宫看门人”到“世遗守望者”( 三 )


采访人员:这一年您为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一直行走在路上 。 回顾这一路 , 您有什么样的感触?
单霁翔:中华文化遗产博大精深 , 非常丰富 。 因为对文物的概念 , 每个人有不同的认识 , 比如一些收藏家认为文物就是那些古物、古董或者古玩 。 考古学者研究的是出土文物上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 。 古建筑学家研究的是建筑在历史上建造的过程 , 以及如何合理利用 。 但其实文化遗产与人类生存、文化传承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 , 和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有密切关系 。 所以我们特别想告诉大家 , 人们每天都可能行走在文化遗产中 , 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文化遗产对现实生活莫大的帮助 。
通过节目 , 我们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原来文化如此丰富多彩 , 如此博大精深 。 今天不仅局限于文物保护 , 而是已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 。 这种转变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 , 遗产不仅有文化的 , 还有自然的 。 比如庐山是文化景观遗产 , 武夷山是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 一方面既有非常壮美的山形水系、自然环境 , 还有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有历代文人慕名而来 , 在这里有很多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创作 , 比如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第三方面留下很多文物古迹 , 特别是像朱熹在武夷山和庐山都设立了书院 。 白鹿洞书院还是著名的书院 , 也是四大书院之一 。 这就把自然和文化融合起来 , 人们不仅关注保护文物建筑本身 , 还要关注自然环境 。
第二 , 不能把文物看成是纯粹的、静态的东西 。 我们走访了很多活态的遗产 , 比如像西递、宏村 , 人还居住其中 , 两个古村落已经成为世界遗产 。 特别是像景迈山古茶林 , 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住在这山上 , 特别是布朗族和傣族 , 世世代代生产普洱茶 , 是一个活态的传承过程 。
第三 , 文化遗产不仅有古代的 , 而且有现代的、当代的 。 它不是凝固在一个历史阶段 , 而是历代传承的 。 比如大运河以及北京中轴线 , 是有生命的 。 大运河今天还在航运、灌溉 , 还在美化城市的气候和环境 。 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建筑是当代的 , 但也是中轴线遗产的组成部分 。
第四 , 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点 , 还是一个面 , 比如泉州和景迈山是一个范围 。 但是也不仅是一个面 , 还是一条线 。 比如北京中轴线、长城、茶马古道、大运河、丝绸之路 , 是文化线路 。 它不但是商品贸易的线路 , 更是文化交流的廊道 , 不仅带动了周围城镇的发展 , 也增进了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
第五 , 保护文化遗产 , 不仅要保护那些宫殿、寺庙、纪念性建筑 , 还要保护普通人生活、居住、工作的建筑和环境 。 比如大量的历史街区 , 包括福建土楼、开平碉楼等乡土建筑 。 还有那些商业老字号和工业遗产 。 这些都寄托着人们世代的乡愁 。
第六 , 也是我们在节目里比较注意的 , 文物保护是保护物质的遗产 , 但是节目中大量展现非物质的遗产 , 几乎每一集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的传承 , 当地民俗、地域文化的传承 。 我们希望告诉大家 , 非物质遗产和物质遗产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采访人员: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录制过程中一两个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 , 您感受也最深的故事 。
单霁翔:我们在每一期节目中都能感受到当地文物工作者为保护遗产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 比如有一家三代人守护武当山;守护土司遗址的老爷爷 , 如今他的孩子接过了守护的工作 。 比如庐山监测中心的主任 , 她一家四代在庐山上 , 参与文物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