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单霁翔:从“故宫看门人”到“世遗守望者”( 五 )


另一方面 , 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 , 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对人们的现实生活的观察 , 挖掘人们生活中需要什么 , 然后与故宫文化资源结合 , 这样文化创意产品就可以走进人们现实生活 , 因为它不但有知识性 , 而且有实用性 。 到了2018年底故宫博物院已经研发了11900种文化创意产品 , 这些文化创意产品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很多人在传统文化的陪伴下 , 慢慢喜爱上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 , 也参与到文化的传播中 , 扩大了故宫的影响力 。
我感到 , 一个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经验就是文化创意产品一定要突出“创意”两个字 , 不是模仿、复制、抄袭某个类别或是某个博物馆的产品 , 一定要深入自己的文物库房 , 挖掘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 第二个经验是 , 一定要详细地观察人们的现实生活 , 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需求 , 把文化资源和人们的现实需求对接、结合起来 , 这样才会出好的文化创意产品 , 才会出人们喜爱的、愿意带回家的文化创意产品 。
采访人员:近年来 , 各种文博类的综艺、表演层出不穷 , 精品节目如“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更是频频登上热搜 , 您如何理解近年来文化领域掀起的“文博热”“博物馆热”?
单霁翔:随着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 人们希望在文化方面能够有更多享受 。 同时现代生活节奏比较紧张 , 所以人们倾向于利用空闲时间 , 特别是等车、坐地铁这类碎片化时间接受信息 。 手机的普及使得工具更加便捷 。 所以文化传播要适应人们这种生活状态 , 在三五分钟之内就能接收到信息 , 在不同的地点也能接收到信息 。 因此 , 包括短视频在内的新的传播方式 , 逐渐为人们所喜爱 。 这种方式也要找到内容载体 , 比如在不久前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了一个展览 , 叫“一元‘中’始——2022北京中轴线特展” , 在网上传播得很好 。 这就是“小活动大媒体” , 通过媒体把展览内容传播出去 。 所谓“大媒体”就是它的内容吸引人 , 人们对这些内容的注意力有10多分钟就够了 , 不可能看很长时间 。 但是这10多分钟的效果非常好 。 包括我们《万里走单骑》也是收视率越来越高 , 特别吸引年轻人 。 这些都表明人们通过自己的手指来选择 。 现在内容太多了 , 节目太多了 , 要通过努力吸引人们来选择 。
守住“初心”就是要“择一业 , 终一生”
采访人员:您曾经撰文指出 , “文明‘无问西东’ , 开放方能互鉴” 。 这些年来您也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 在您看来 , 传统文化应当如何“走出去”?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 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单霁翔:人类文化是多元的 , 全世界各个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出绚烂多彩的文化 。 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应该是开放互鉴、共同发展的 。 所以我们要增进相互了解 , 只有通过相互了解 , 才能互惠互利 , 共同发展 。 我们既要了解世界 , 也要让世界了解我们 。 所以我们要走出去 ,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比如故宫博物院每年召开“太和论坛” , 就是邀请全世界文明古国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一同探讨不同文化如何共同发展的问题 。
还有一个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途径是申报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严格的程序认定的 。 每一项世界遗产都具有全世界意义上的“突出普遍价值” 。 这样的遗产 , 价值超越了民族和国家 , 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 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委托遗产专家来考察 , 还会在遗产大会上集体评议 , 通过后才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所以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事业就能得到全世界的关注 , 就有机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