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现场|玻璃器中的千年光华,清华展“异彩纷呈”

玻璃 , 是古代最重要的人造材料之一 , 也对古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而欧亚大陆与北非各地发现各个时期的大量玻璃遗存 , 从中可窥古代多文明之间科学技术、材料工艺、多边贸易、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等系列要素的传播、演变、交流和融合 。
近期 ,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特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 , 展览呈现了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325件套世界古代玻璃 , 也有多件来自中国文博机构难得一见的文物参展 。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 , 展览呈现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四层展厅 , 展陈空间方正而紧凑 , 四周展柜分四个单元以时间线索为序介绍了不同年代的玻璃制品 , 中间设置流线型的白色长桌 , 陈设着二十余件精致的玻璃碗、瓶等 。 底部光线的照射下 , 玻璃制品通体晶莹 。 玻璃制品易碎 ,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的文物或尺寸较小 , 为玻璃珠、残片、小型玻璃瓶等 , 为展示玻璃器独有的通透感 , 部分文物以底光打亮 , 但是因为展柜纵深较深 , 玻璃珠与玻璃残片不易看清细节;较大尺寸的玻璃碗、盘经过修补 , 颜色斑驳 , 有种残缺之美 。 考虑观众对于玻璃器较为陌生 , 展墙上详细介绍了各种玻璃制作工艺 。
材料|现场|玻璃器中的千年光华,清华展“异彩纷呈”
文章图片

展厅现场
材料|现场|玻璃器中的千年光华,清华展“异彩纷呈”
文章图片

展厅现场
材料|现场|玻璃器中的千年光华,清华展“异彩纷呈”
文章图片

展厅观众
材料|现场|玻璃器中的千年光华,清华展“异彩纷呈”
文章图片

展厅观众
独具特色的中国玻璃器
玻璃 , 是世界古代最重要的人造材料之一 , 乃由主要原料石英砂(SiO2)加上助熔剂和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下烧制而成的非晶态硅酸盐化合物 。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制品出土于叙利亚阿姆克平原的帖尔叶犹底遗址 , 其年代约公元前三千纪早期 。
欧亚大陆与北非各地发现各个时期的大量玻璃遗存 , 从中可窥古代多文明之间科学技术、材料工艺、多边贸易、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等系列要素的传播、演变、交流和融合 , 持物者虽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 , 但数千年的琉璃光华 , 依然熠熠斑斓 , 讲述着文明的故事 。
材料|现场|玻璃器中的千年光华,清华展“异彩纷呈”
文章图片

公元前1世纪—1世纪 , 意大利 夹金玻璃瓶
约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开始 , 直至近世 , 玻璃珠饰、玻璃器物和玻璃工艺 , 由陆路、海路迤逦而至中原 。 在本土消化并根据东方的审美和需求再造后 , 中国古代玻璃工匠创造出如战国眼纹玻璃珠(俗称蜻蜓眼)、战汉铅钡玻璃、隋唐铅玻璃、宋元钾钙玻璃和清代官造玻璃的华彩 , 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玻璃工艺体系和艺术趣味 , 进而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 。 在了解异彩纷呈的异域特色之前 , 我们可以先看几件参展的中国文物 。 此次展览的中国文物虽只寥寥几件 , 但均非常重要 , 且难得一见 。
材料|现场|玻璃器中的千年光华,清华展“异彩纷呈”
文章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的眼纹玻璃珠
材料|现场|玻璃器中的千年光华,清华展“异彩纷呈”
文章图片

战国 蜻蜓眼纹玻璃管
在中国 , 公元前11世纪左右 , 西周工匠已经掌握了费昂斯制作技术 , 在珠玉组佩中广泛使用 , 并融入中国的礼制 , 形成“白色的玉璜等玉器+红色的玛瑙珠或管+蓝绿色费昂斯或绿松石珠”组合 。 眼纹饰玻璃珠于公元前一千纪上半叶即出现于中国新疆地区 , 又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中 。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中期 , 中国本土玻璃井喷式发展 , 特别是以铅钡玻璃配方制作眼纹玻璃珠饰层出不穷,还镶嵌于铜镜、带钩、车饰、青铜器等器物上 , 形成一道独特、靓丽的中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