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杨贵妃的“上海摩登传奇”——关于近现代上海报刊传播

随着上海的开埠 , 西方美术类型与中国传统书画并驾齐驱、互相渗透 , 构成现代视觉文化 。 基于上海与中国现代视觉文化的特殊关联 ,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推出“现代视觉文化”系列讲座 , 邀请15位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讲述现代视觉文化在上海的发展 。
本文为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华“杨贵妃的摩登传奇——以民国时期上海报刊视觉传播为中心”讲座实录 。 他从报刊媒体上的图像讲述杨贵妃如何与上海这座城市和市民阶层发生关联的故事 。
杨贵妃的故事家喻户晓 , 与她有关的图像更是纷繁 。 如果从20世纪初开始论 , 可以从鲁迅说起 , 根据鲁迅好友孙伏园在1940年代刊登在民国小报《文坛》上的一篇文章回忆:鲁迅在1921年 , 曾有写《杨贵妃》剧本的计划 。 缘何鲁迅对杨贵妃有如此兴趣?孙伏园认为 , 源自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唐代文明的欣赏 。 唐代是一个多民族融合、气象包容的大帝国 。 鲁迅打算用近代心理学研究做线索 , 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 十年之后 , 鲁迅去陕西讲学 , 顺路考察了杨贵妃的故迹 , 结果感到失望 。 甚至把原有的一些想象都打破了 , 剧本也没有了下文 。
传统|杨贵妃的“上海摩登传奇”——关于近现代上海报刊传播
文章图片

孙伏园《杨贵妃》 , 《文坛》 , 1934年
鲁迅当时所见的杨贵妃遗迹 , 是怎样的?据1930年《文华艺术月刊》刊登的报道 , 杨贵妃的墓碑位于陕西兴平县以西 , 已是破败不堪 , 当时墓正在修 。 1933年的《良友》画报刊登了修复完成的华清池外牌楼 , 大抵可以想象鲁迅所见 。
传统|杨贵妃的“上海摩登传奇”——关于近现代上海报刊传播
文章图片

骊山华清池故址 , 《良友》 , 1933
关于杨贵妃的故事 , 正史野史都有丰富的记载 。 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 那是一首歌行体的长诗讲述了杨贵妃的一生 , 其中 , “春寒赐浴华清池 , 温泉水滑洗凝脂”引起了后人持久的想象;“云鬓花颜金步摇 , 芙蓉帐暖度春宵 。 春宵苦短日高起 , 从此君王不早朝 。 ”讲述了唐明皇因为杨贵妃 , 把国事置于脑后 , 为安禄山兵变、大唐从此一落千丈的历史转折埋下伏笔 。 除了《长恨歌》 , 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其后半部专门讲了安禄山叛变被镇压 , 唐明皇回到长安 , 为她招魂 , 打动了上天 , 两人在天上重逢 , 长相厮守 , 永不分离 。
到了20世纪上半叶 , 杨贵妃成为一个意义丰富的符号 , 她的故事也变成了种类繁杂的艺术表现 。 在不同故事脉络中 , 杨贵妃成为了一个消费符号和城市景观的一个部分 。
如果说杨贵妃的故事来自传统 , “五四新文化”认为现代是站在传统对立面的 。 那么 , 杨贵妃缘何在这一时期被不断地重新生产、传播 , 而且成为各类艺术作品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可以说 , 杨贵妃代表了传统中仍然可以激发起人的感情和艺术想象的内容 。 杨贵妃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传统不可能消失 , 并可以转化成种种现代的形式 。
关于“杨妃出浴”的联想
上海开埠于1843年 ,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称为“东方的巴黎” , 其繁华媲美纽约、伦敦、巴黎 。 杨贵妃通过小报上的一段传闻或是一个图像承载 , 成为大众的周末消遣 , 她所担负的是国家民族的想象 , 也是日常欲望的释放、并在魔都的活色生香的风景线上不断延伸 。
传统|杨贵妃的“上海摩登传奇”——关于近现代上海报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