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苗绣”变身“致富秀” “指尖技艺”绘就“美好生活”

指尖|“苗绣”变身“致富秀” “指尖技艺”绘就“美好生活”
文章图片

图为古苗文化的“活化石”酉州苗绣 。邱洪斌 摄
中新网重庆3月10日电 题:“苗绣”变身“致富秀”“指尖技艺”绘就“美好生活”
作者 黄维正
3月9日晚 , 央视《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热播 。 节目中 , 重庆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苗绣工坊里 , 绣娘们飞针走线 , 穿针勾挑 , 不知不觉间 , 绣绷上那五彩斑斓的丝线在她们手中已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 。
仲春三月 , 采访人员深入武陵山腹地 , 酉阳的吊脚楼依山而建 , 青砖碧瓦 , 青山绵延 , 斑斓的丝线间几名绣娘熟练秀起“指尖舞蹈” 。 在这儿 , “酉州苗绣”传承人陈国桃坚守了十五年 。
“苗绣 , 被誉为‘古苗文化的活化石’ 。 ”陈国桃介绍 , 现存的苗绣 , 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 , 以谋生存 。 自濮人到南蛮 , 由于蚕桑之术的发明 , 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转变成美的装饰艺术 , 随之演变的 , 是挑花、织花、凿花、绣花等民间技艺 。 时至春秋、战国 , 蛮绣形成 , 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蛮氏为主体 , 其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 , 形成了如今的酉州苗绣 。
“酉州苗寨地处大山深处 , 自古与外界联系甚少 , 乡亲们就把对外界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在刺品中 。 五彩的龙 , 头顶写‘王’字的凤 , 身肥眼大的鱼 , 桃花、梅花、菊花共生的树……苗族妇女创作时通过艺术的加工 , 大胆进行夸张变形 ,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 ”陈国桃如是说 。
然而 , 沧海桑田 , 随着城市的发展 , 脱掉苗衣苗裙的苗族青年走出了大山 , 酉州苗绣也渐渐褪去了昔日光彩 。
“记忆深处的传统苗族服装 , 鲜有人穿 , 让我莫名惆怅 。 ”2007年 , 深感苗绣传承之苦的陈国桃 , 毅然辞去某银行工作 , 再次回到深山苗寨 , 向山里老人学习苗画、刺绣 , 又用两年时间走遍酉阳、贵州、湖南所有已知的苗寨 , 劝说往日的绣娘们再次拿起绣花针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陈国桃的指尖技艺突飞猛进 , 平绣、辫绣、结绣等无一不晓 , 贴花、抽花、打子等技巧顺手拈来 , 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在她手里总能栩栩如生 。
但陈国桃并不满足于自己绣出好作品 , 她还希望将苗绣技艺无偿传授给山里的留守妇女们 , 打开销路 , 用绣品补贴家用 。
陈国桃回忆 , 有一次见一位大姐肩扛两包水泥 , 十分心疼 , 便上前询问:“您怎么选择做这么重的活儿?”
“农村人会的少 , 只有干苦力 。 ”大姐回答 。
【指尖|“苗绣”变身“致富秀” “指尖技艺”绘就“美好生活”】“那你会绣花吗?”陈国桃问 。
“我可以学!”大姐答 。
大姐的话在陈国桃心中泛起涟漪 , “既然她想学 , 那我就带上她吧 。 ”就这样 , 这位扛水泥的大姐 , 成了陈国桃的第一批员工 。
抱着孩子在街上摆摊的杨敏、因病致残26年的陈碧海、照顾8个孩子的张小平……一个接一个 , 跟随陈国桃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 陈国桃怎么也没想到 , 不知不觉间她的身后竟站了一群人 。
2021年7月 , 陈国桃以花田乡入列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乡镇为契机 , 把苗绣非遗工坊搬进了花田乡何家岩村 , 开启了绣娘们的“奋斗新征程” 。
55岁的胡兰是何家岩村留守家中的妇女之一 , 因丈夫身患直肠癌 , 治病花光家中所有积蓄 。 担心“因病返贫” , 胡兰决定自立自强 。 苗绣工坊里 , 胡兰认真学习技艺 , 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