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打一口用于灌溉的水井 , 不料 , 却打出了国宝
本文图片
公元1937年3月 ,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零口镇南罗村的几位村民 , 正在田边打井 , 当村民们在地上打出一个较深的洞口后 , 发现这里打出的水 , 并没有出现预期中那样高高的水柱 。 相反 , 打井用的工具 , 居然掉进这黑漆漆的深井里 , 没了踪影 。
原本想打一口可以灌溉农田的水井 , 可谁曾料想 , 不但水井没打出来 , 还弄丢了打井的工具 ,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
那么 , 这些村民的工具到底去了哪里了呢?原来 , 村民们在打井的过程中 , 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地窖 , 这些打井的工具也全都掉进了这个地窖中 。 闻讯而来的考古学家们 , 立即对这个地窖进行了实地考察 。 经过众人缜密细致的勘察 , 认定这个地窖是西周时期所建造 , 并且从地窖中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 如鼎、尊、壶等青铜器一百五十一件 。 其中一件铜簋的出土 , 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轰动 。
这只铜簋就是利簋 , 它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 利簋高为28厘米 , 口径为22厘米 , 重达7.95千克 。 上半部呈圆形 , 侈口 , 鼓肚 , 两侧有两只兽形耳 , 兽形耳上有垂珥;下半部为方形底座 , 造型庄重沉稳 。 腹部、圈足以及方座均以云雷纹为底纹 。 其中 , 腹部以冷艳怪诞的饕餮纹为主体纹样 , 圈足饰有夔纹 。 方座平面四角饰有蝉纹 , 方座腹部亦以饕餮纹为主体 , 左右配有两龙纹 。 簋腹内底处铸有铭文四行三十二字 , 成为此簋的最大亮点 。
利簋上所篆刻的铭文 , 使用的是大篆字体 , 代表了西周前期金文的典型风格 。 字形扁长 , 均匀且规整 , 笔画苍劲古朴 , 保留了商代铭文字形的特征 , 给人以朴素大方的感觉 , 同时也彰显出自然生动的时代风貌 。
簋是古代的食器 , 流行于中国商至春秋战国时期 , 主要用于放置饭食 , 相当于我们现代吃饭时所用的大碗 。 直到今天 , 我国广东地区仍有“九大簋”之说 。
那么 , “九大簋”指的都是什么呢?
古人认为 , “造化之初 , 九大相争 。 ”这里的“九大”主要指的是:风、雨、雷、云、海、火、天、地、日 , 它们皆为万物之最 。 而“簋”又是可盛装五至六斤米饭的大碗 。 按照现在人的食量 , “九大簋”可以供百余人享用 。
可见 , “九大簋”的意思 , 就是指饭菜极为丰盛 , 为用来夸耀宴席的规格时所用 。 如在北京东直门附近 , 就有一条被称为“簋街”的地方 , 里面聚集了众多的饭店 , 供人们吃饭聚会所用 。
在商周时期 , “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外 , 在祭祀或宴享之时 , 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 , 与鼎配套使用 , 供奉在神坛上用以祭祀祖先 。 簋的造型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 , 有无耳、二耳、四耳的 。 其中 , 商朝时期的簋大多无盖 , 无耳或者是二耳;西周与春秋时期的簋 , 则常常是带盖 , 二耳、四耳 。 并且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者附有三足的簋 。 到了战国以后 , 簋就很少见到了 。
通常情况下 , 簋以偶数出现 。 在西周时期 , 还常常与鼎配合使用 , 成为区别贵族等级的器物 。 按照周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 , 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 。 诸侯为六簋七鼎 , 大夫为四簋五鼎 , 士为二簋三鼎 。
这只青铜利簋 , 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 它的表面以兽面纹装饰 , 兽面聚精凝神 , 显得十分的森严恐怖 。 而兽面纹也被称作饕餮纹 , 这是由古人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秘怪兽的图案 , 在商周青铜器皿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纹饰 。
- |商高祖竟然是一头野猪,原来是这样的!
- 数字化|数字化助力绘画“国宝”团聚 千余件画样稿展出
- 蜗牛|难怪猪八戒取经成功后要回高老庄,原来高翠兰怀了他的孩子?
- 翡翠|入手的翡翠原石全是裂纹?千万不要着急扔掉,这样做可以回本!
- 戈壁|【原创】内蒙古|闫新福:戈壁拾忆
- 和田玉籽料|旧藏【和田玉籽料 原石雕弥勒佛】 挂件
- |山东小伙用微缩模型还原《人世间》周家老院 将来要还原《清明上河图》
- 跳槽|别等到跳槽以后才发现,原来跳不跳都一样
- |【原创】河北省|王金光:草原记忆——骑马
- 和田玉籽料|旧藏·和田玉籽料太平有象原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