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雨新柳点缀的景色清新明丽 , 阳关送别的情意妙不露骨 , 景与情都是清浅表达 , 点到辄止 , 风味隽永 。 柳树是江南园林春景的特色之一 ,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江 , 江边就遍植垂柳 , 春日里小枝细长下垂 , 叶是淡淡的黄褐色 , 枝条拂过水面 , 映着阳光散如碎金 。 不过 , 现代人已经很难从柳树中感受到离愁别绪 , 也只能通过古人遗留的文存窥看一二 。 同样闻名于世的《送沈子福归江东》 , 也是如此情景妙合:
杨柳渡头行客稀 , 罟师荡桨向临圻 。 惟有相思似春色 , 江南江北送君归 。
故人相别 , 依依不舍 , 王维目睹眼前春色 , 借有形之景抒无形之情 , 化相思为无边春意 , 堪称神来之笔 。 唐汝询评道:“盖相思无不通之地 , 春色无不到之乡 , 想象及此 , 语亦神矣 。 ”可惜 , 儿时背诵这首诗 , 根本没有品出个中深意 , 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 , 单纯觉得好听好念 。 想来年少的人 , 哪里会懂得故人分别的切肤感受 , 囫囵吞枣罢了;等到年岁增长 , 真正品尝过离别的割舍滋味 , 才嚼出王维这些句子里的意头 。
王尧衡《唐诗合解》有注:“春色不限江南北 , 相思亦不限江南北 , 当随君所往而相送之 。 ”杨柳渡头 , 春光正浓 , 你我尽管分别 , 各自天涯 , 但彼此牵挂思念的情意有如春色无限无尽 。 恰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 “此时相望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 。 ”还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 ”在这些精妙的字句中 , 情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人类个体 , 一跃而出 , 视角一下被拉到自然宇宙 , 把生命有限的人的思念、对标存在无限的季节和星辰 , 更加博远 , 恒久 。 即便过去百年千年 , 不同时空的人类仍能尝到相同的情感况味 , 人同此情 , 心同此理 , 隔着古老的时光动容恸哭 。
杨柳依依几度春
古人折柳送别 , 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 , 《诗经》有谓:“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 , 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 。 柳树生命力强 , 插土即活 , 古代的渡头、堤岸和道路上一般都能见到柳树 。 “柳”谐音“留” , “折柳”也有表达挽留的意思 。 加上柳枝、桃枝等植物在古人认知中有辟邪的功效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柳》引《术》称:“正月旦 , 取柳枝著户上 , 百鬼不入家 。 ”因此春日折柳成为当时流行的风俗 , 作者不详却广为流传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 , 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 , 借问行人归不归?”也是凭借挽留和盼归的普遍情绪世代相传 , 折柳风俗之盛 , 甚至导致柳条稀疏 , 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七)就提到:“小树不禁攀折苦 , 乞君留取两三条 。 ”
本文图片
清代 邹一桂 《桃花镜心》
如今春日里杨柳依依 , 地气转暖后的春花也俏色如涂 , 滨江低矮的观赏盆景中有很多杜鹃 , 还有一些尚未开败的山茶 , 枯荣交映 。 跌落的嫣红未及腐化 , 枝头就已密密攀上新的蕊芽 。 花红柳绿这个词虽说看着有些俗艳 , 却也着实描得真切 , 《绮情楼杂记》里摘过一则绘制桃花的逸闻:清末一位朱姓画师肆力丹青、尤擅花卉 , 某日夜间 , 忽见中堂宣纸上满洒血点 , 大者如铜钱 , 小者如豆瓣 , 潮湿腥鲜 , 疏密有致 。 其人且就血点绘桃花一幅 , 全开半残 , 各得其妙 。 ——以血之猩凝对比桃花之艳 , 笔法可谓妙绝 。
- 情意|满园春色关不住,似这般都付了柳暗花明
- 退休|人过六十,不管你多有本事,也要关好这几扇“门”
- 爱凌|千种万种不同,同在梦里前行——关永权诗词十首
- 主题|有关树木的故事,从这个春天开始丨主题书单
- 艺术品|买家大手笔买下莫湾基全蒙料,才刚擦了个窗大家就按捺不住了!还要抱回家收藏
- 中考|职业高中真的没出息?北大教授说出真相,家长们纷纷坐不住了
- 病假|女经理怀孕住院申请病假,公司未批还以她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关系
- 杂志|“网红”与“互联网营销师”之间竟有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
- 培训机构|女销售签下100万订单,却被辞退,在客户群发信息后,老板坐不住了
- 喝茶|让生活变美,关键在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