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3日清晨 , 诗人郑敏离世 , 享年102岁 。 “九叶派”最后一片叶子落地 。 从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写出第一首诗 , 到21世纪初 , 郑敏从事诗歌写作70余年 。 郑敏将自己的诗神称为爱丽丝 , 她参与的“九叶派”诗人团体在新时期文学初期重焕光芒 。
文章图片
2020年 , 百岁郑敏在北京西郊手握金黄的稻穗。 受访者供图
今年1月3日清晨 , 诗人郑敏离世 , 享年102岁 。 “九叶派”最后一片叶子落地 。
诗人林莽最后一次见到这位诗坛前辈是在2019年的秋天 。 那时郑敏已99岁 , 和以往相比消瘦了很多 , 但精神很好 , 仍在关注诗坛发展 。 她问林莽:“现在写诗的年轻人多吗?写得如何?”林莽回答说 , 写的人很多 , 但写的好的不太多了 。
林莽回忆 , 谈话到兴致高时 , 老先生还现场唱了一段咏叹调 , 声音很美 。 她轻轻摇晃着头 , 摆摆手 , 专注的神情像个小女孩 。
一年后 , 郑敏在100岁生日那天录了一个视频 , 她穿着紫色的绣花衬衣坐在镜头前说:“我每天都觉得我没‘走’完呢 。 有点像一晃而过 , 从这个到那个 , 我始终还未觉得我已经达到最高处了 。 ”
从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写出第一首诗 , 到21世纪初 , 郑敏从事诗歌写作70余年 。 其间 , 巴金替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 沈从文主编的报刊上频频闪现她的诗篇 , 她参与的“九叶派”诗人团体在新时期文学初期重焕光芒 。 1981年《九叶集》横空出世后 , 朦胧诗领军人物北岛曾说 , “我们想做的事 , 他们那么早就开始做了 。 ”
郑敏早期代表作《金黄的稻束》收入中学教材 , 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 但诗人西川认为 , 郑敏晚年创作的《诗人与死》才是她诗歌的最高成就 。 “郑敏先生到晚年也一直在追踪着国际上最新的思想潮流 。 她既是诗人也是学者 。 这与和她同辈的诗人不太一样 。 ”
“诗和艺术 , 是不知道年龄的 。 ”郑敏将自己的诗神称为爱丽丝 。 在她的心目中 , 爱丽丝一直是一个宁静、安谧的小女孩 , 任何风雨也不能伤害她 。 那些年 , 爱丽丝伴她走过了青春 , 度过困境 , 也给了她神奇的力量 , 写下了许多真正的诗 。
文章图片
郑敏在海外参加诗歌活动 。 受访者供图
“寂寞”的童年
1920年 , 军阀混战炮火正酣时 , 郑敏在北京东城区的闷葫芦罐儿胡同出生 。 如今这个胡同已改名为“福禄巷” 。 郑敏本姓王 , 生父王子沅辛亥革命后曾留学法国 , 祖父王又典是前清颇有名气的碧栖词人 。
郑敏在两岁时得过一场严重的脑膜炎 , 病好后需要一个较好的康复环境 , 于是被过继给了父亲的好友郑礼明 , 从此改姓郑 。 “郑礼明对郑先生进行的完全是西式教育 , 从小就让她锻炼身体 。 ”郑敏的学生章燕教授说 。 章燕是跟随郑敏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生 , 如今是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的教授 , 也是《郑敏文集》的主编 。
由于郑礼明在河南一个矿山做工程师 , 郑敏在十岁以前都生活在矿山 。 “当时家里给她请了一个家庭教师 , 每天上完课她就一个人去院子里待着 , 与花草虫鸟为伴 。 ”章燕说 。
郑敏在自传中回忆 , 夏天的夜晚 , 她家院子里的矮墙很适合捉蟋蟀 , 后园子的南瓜花则是蝈蝈的最爱 , 东墙外的后山坡上有很多野坟 。 有时 , 傍晚的山坡上会传来一阵哭声 , 一队披麻戴孝的乡民走过 。 她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观察着这一切 。 寂寞的童年让她日后总爱和山川草木交朋友 , “寂寞”成了她早期诗歌的关键词 。
- 爱丽丝|百岁诗人与她的爱丽丝
- 文化|“春天驿动 幸福山泉”2022桃花诗会举行
- |《2022中国诗词大会》第八期节目今晚播出
- 爱凌|千种万种不同,同在梦里前行——关永权诗词十首
- |“百岁人生”会到来,你的职业和生活该怎样规划?
- 李要勋|(同题诗赛)春风吹又生|李要勋(河南)
- 诗歌|“诗并不能抵挡一辆坦克”,但可以反抗荒谬的现实
- 五代|水边的送别:一个人要走,勉强留住是没有好处的丨周末读诗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采录|不平凡的书画人 一一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退休教授曹诗耘
- 双鸳鸯|水边的送别:一个人要走,勉强留住是没有好处的丨周末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