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纸变身生日报!她收集1000多万份,最高一份卖了两万多元( 二 )


本文图片

李国荣的丈夫下岗后 , 也来给李国荣帮忙 。 “重大节日、特殊日子刊发的报纸 , 价格也相对来说比较高 。 ”这些年 , 李庆振也摸索出了规律 。
五六年前 , 一位70多岁的老学者 , 买下了店里所有关于党代会、政协会议报道的报纸 。
最后 , 这位老学者还咨询 , 有没有1949年10月1日出版的报纸 。 李国荣说 , 恰好她手里有一份 , 还是早前花两万多元从藏家手里买的 , 她一直当宝贝收着 。 “要是放到现在 , 十万也找不到 。 ”李国荣说 。
得知老学者要做研究 , 李国荣差不多以原价卖给了他 。 李国荣卖旧报纸有她自己的坚持 , 她也想给“报纸库”留下一份独特的姿态 。
后来 , 老学者出版书籍后 , 还给李国荣寄来一本 。 “上面就贴着旧报纸的照片 , 这些旧报纸就是历史资料 。 ”李国荣骄傲地就像参与了书籍编纂工作 。
李国荣的“生意经”
收旧报纸 , 卖旧报纸 , 李国荣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 。
最初 , 李国荣通过网络找货源 。 有人回复信息 , 她就跟丈夫李庆振坐火车去当地收报纸 。 李庆振说:“为了收报纸 , 我们几乎全国各地都跑遍了 。 ”
“最开始起步的时候很难 , 没有渠道 , 没有钱收 , 没有地方放 。 ”每到一座新的城市 , 李国荣除了要谈合作之外 , 还会到当地的图书馆、资料室 , 看看当地畅销的报纸 , 也寻找新的货源 。
有了第一次的沟通后 , 李国荣就能固定下收旧报纸的渠道 。 再往后 , 李国荣只需要向对方提供所需旧报纸的条目 , 对方邮寄过来即可 。
后来 , 李国荣通过朋友们从图书馆、资料室、学校收集旧报纸 。 隔段时间 , 她就成箱成箱地往家里搬旧报纸 。
很快 , 几十万份报纸就堆到了李国荣的家里 。 十多年来 , 李国荣的卧室、客厅里常常堆满了泛黄的旧报纸 。 后来 , 家里装不下 , 李国荣就租了一间仓库 。 仓库装满了 , 她又租了现在的办公室 。
|旧报纸变身生日报!她收集1000多万份,最高一份卖了两万多元
本文图片

现在“报纸库”里整整四个房间都摆满了书架 。 离门口最近的房间 , 有10个书架 , 每个书架8层 。 书架上分门别类写着报纸的名称 , 每层书架上的报纸都有纸壳裹着 , 并且用便签标注报纸的名称和时间 。
李国荣估算了一下 , 这些年已经收集了1000多万份旧报纸 。 不过 , 每一份报纸收集的数量有限 , “卖完了 , 那就没有了” 。 目前的库房里储存了300多万份旧报纸 。
每一次订单来了以后 , 李国荣就从电脑的检索系统中 , 查询顾客所需的报纸 。 然后她再根据检索信息 , 到所在书架找到报纸在哪一层 , 再根据标签翻找具体是哪一份报纸 。
|旧报纸变身生日报!她收集1000多万份,最高一份卖了两万多元
本文图片

这套专业的信息检索系统 , 李国荣从干这行就找人设计了 。
原来 , 李国荣年轻时在学校学习的是工业自动化专业 , 后来还学习过计算机专业 。 丈夫李庆振评价她 , “她脑子活泛 , 很有创新想法 。 ”
李国荣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 还招了五六名员工 , 组建了客服、打包、发货团队 。 她的销售渠道 , 也从电商拓展到了短视频平台 。
穿梭于时代中 , 收藏历史
李国荣的“生日报”店活了下来 。 这几年 , 李国荣夫妻在包装上不断优化 , 设计生肖书签、贺卡、信封、礼盒 。 现在 , 大学毕业的儿子也加入了这门生意 。
|旧报纸变身生日报!她收集1000多万份,最高一份卖了两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