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内容社区与点评模式注定冲突
按照脉脉的产品设想 , “企业点评模式” 的基调应该是 “真实客观” 与 “有用有料” , 既不是信手涂鸦式的默认五星 , 也不是吐槽抱怨式的情绪输出 , 更不是鼓吹式的注水刷评 , 具备 “真实客观” 与 “有用有料” , 才是有价值的 “点评” 。
然而 “点评模式” , 其本质是一种口碑信息传播的互联网化 , 用户通过 “在线分享” 消费体验 , 影响其他用户的消费判断 , 进而拉动或阻断他者消费行为 , 但在这一过程中 , 商家或卖方并不是 “完全被动” 的 , 其可以通过定向邀请意见领袖的探店、粗暴刷评论、好评返现等行径化 “被动为主动 “ , 营造良好口碑 , 触发更多用户产生消费行为 。 在当下市场环境 , 围绕 “点评” 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链 , 点评也被认为是一种极易走向商业化的模式 。
▲招聘真能进入 “点评时代” 吗
类似的商业故事不绝于耳 , 小红书从 “标记美好生活” 到 “滤镜大本营”“种草收割机”;大众点评从 “发现好去处” 到 “打卡探店集散地” 。 真实内容与商业点评的界限向来模糊 , 这种冲突性随处可见 , 各大内容社区运营方至今尚未找到完善的解决策略真正破除顽疾 。
而这一冲突在林凡的公开回应中 , 也得到了回应 。 他大方承认 “企业点评系统” 可能面临的刷屏和水军问题 , 并提出了脉脉的解决策略——强化身份认证 , 使用企业通讯工具完成认证 , 目前只开放给现任员工和前任员工可以对企业点评 , 就像只有参与消费的用户才能对店铺进行点评 。
网友对其回应并不买账 , 并抛出更多质疑 , 如 “为何脉脉上永远看不到脉脉员工的评论”“现在脉脉上的注水痕迹也不少” 等 。 一个困扰各大内容社区的顽疾 , 显然不是寥寥数语便可破解 。 更何况 , 此前脉脉面对匿名爆料板问题浮现时的无力感 , 充分暴露出脉脉在内容社区运营上依然存在短板 。
03
初心美好却难敌 “人性”
如果我们将 “点评企业系统” 视作一个企业、员工、脉脉三者之间的博弈场域 , 那么在这场对抗中 , 并不存在胜利者 。
而 “点评企业系统” 也是引发作为雇主的企业与员工之间对抗的开始 。 当然 , 并不排除正向评价 。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 从人性角度出发 , 在这种点评体系面前 , 注重职场用户体验与影响力的脉脉也通过产品设计筑起了一种权力结构 , 在这个体系里 , 现实生活处于底层的员工突然被安放到 “食物链顶端” , 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 脉脉试图通过 “点评系统” , 重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关系 。
然而 , “像消费过的餐厅那样 , 点评参与过的公司” 的设想 , 实为悖论 。 点评企业不同于点评具体的商品或服务 , 后者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 , 而前者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评价 。 每个人对同一个岗位的适应程度不同 , 体验也完全不同 。 更何况 , 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 前者是 “劳动者” , 后者是 “消费者” ,体验心境也完全不同 。
脉脉的 C 端用户多为职场员工 , 他们在现实世界扮演着 “弱势群体” 的角色 , 习惯以 “打工人” 和 “社畜” 自我标榜 。 而在脉脉匿名爆料区或点评板块 , 用户可以将现实职场的遭遇投射于网络空间 , 以匿名身份肆意狂欢与宣泄 , 以此获得心理补偿 , 补偿他们的职场缺失 。 但这种补偿也存在一定冒险性 , 网络社区的匿名性 , 很可能让这种补偿游走在非理性和狂热边缘 。
- 贾斯涵|“新晋顶流”!刷屏朋友圈的“秦墩墩”“金猴猴”,设计者竟是这位师大人!
- 培华|愿人随春好,春美人宜
- 大学|“青春才几年,学习十多年”,有必要吗?
- 翡翠|120万买翡翠原石,价值不超20万开封女子网络直播间里赌石“赌”光积蓄
- |“提前打了窝又如何,这钓位还是我挖的”,一个钓位引发的争吵!
- 何常|首届网络文学研究班开班 “何常在”等知名网络作家成首批学员
- 废话文学|同是视频“火”的,为何大毛落幕,邓刚爆红,一切皆因利益而起?
- 文房|旧藏:老沉香木雕“琴棋书画”文房笔筒。
- 闵行|玉兰正逢盛花期,一波“云赏花”走起
- 戏剧|广东戏剧创作如何补“短板”?傅谨、董上德等专家学者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