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成好作者,先当好读者

翻开书本 , 精彩绝伦的世界便会展现在眼前: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巍峨峻拔的皑皑雪山、波澜壮阔的汪洋大海、奇伟瑰丽的玄幻天地……如果说读者是书中世界的游历者 , 那么作家就是它的建构者 。
在少年意气狂放不羁的青春岁月里 , 你是否也有过一个用笔杆创造世界的梦想?
在《强国课堂》第三季中 , 70后作家徐则臣向青少年讲述了成为作家的心路历程 。
——————————
我是一名文字“建筑师” , 也就是作家 。 和你们一样 , 我也曾从学堂中走出 , 并选择奔向创作的怀抱 。 如果你问我:是什么力量吸引我选择作家这个职业?那么我想 , 阅读就是我的指路明灯 。
我生活在偏僻的农村 , 家里可读的书只有爷爷订阅的《半月谈》和《中国老年》 。 一个是纷繁复杂的时政热点 , 另一个是老年人的心灵感悟 , 这二者似乎与还是“小不点”的我格格不入 。 但书中通俗、规范的文本拓展了我的视野 , 无形中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 。 这两本杂志就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
【写作|要成好作者,先当好读者】人不可能总是冲在生活的第一线 , 因此 , 阅读就尤为重要 。 作家是一名“杂食动物” , 倘若涉猎不广 , 那么他就不能见识大千世界 , 无法拾起犄角旮旯里的知识 。 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 , 一个人不是好读者 , 也难成为好作家 。
进入大学 , 我选择了中文系 。 受专业影响 , 我平日需要接触许多文学作品 。 学校里的图书馆建在山坡上 , 而宿舍则在山下 。 每天早晨 , 我都会抱着一摞书去图书馆 , 日暮时分 , 再换一批新书回到宿舍 。 日复一日 , 上上下下地奔波 。 舍友们都“替徐则臣感觉累” , 而我却丝毫不知倦怠 。 图书馆的书就像烘焙坊里香喷喷的面包 , 而我就是饥不择食的汉子 。 在那里 , 我按照书架的排列顺序 , 从A架一直读到Z架 。 当时如此强烈的阅读欲望 , 让现在的自己每每回首时都不禁感到惊讶 。
阅读不仅让人获得众多二手资料 , 还能唤醒人们藏在幽暗角落里的、沉睡着的记忆 。 其实 , 作家的想象力并非凭空产生 , 而是需要一个导火索来点燃灵感 。 阅读恰恰能提供这样的契机 。 读书时 , 我规定自己每天都要写一首小诗 。 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 , 自行车座变成了我构思的地点 。 上下学的路途中想到了金点子 , 我一回到家 , 放下书包 , 就会“哗”地将其倾倒出来 。 书写这些看似幼稚的文字其实也是自我训练的过程 , 如同蚂蚁搬家一般 , 在一次次积累中寻找意义和创新 。
创作时 , 作者要想把脑中的主人公从后台推到前台 , 仅靠“望远镜”显然是不够的 , 还必须有“放大镜”和“显微镜” , 落实到细节里 , 对细节有感性的认识 。 这就需要田野调查 。 我曾经用4年时间创作过一部小说 , 名字叫《北上》 , 主要描述的对象是京杭大运河 。 为充分调查不同的地域间的水文差异 , 我把这条运河从南到北完整地走了一遍 。 想保证写作的对象尽可能接近真相 , 这是作家的责任 。
说到这里 , 你或许会羡慕作家可以游山玩水的生活 , 但其实 , 它是一个孤独的职业 。 写作有种排他性 , 当作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 , 就像是穴居动物 , 对生活的参与感很差 。 写长篇小说的时候 , 我总感觉自己像条只身在海上航行的船 , 四周茫茫 , 只能看到天海交接 , 却完全看不到岸 。
创作的过程固然难熬 , 但是 , 作家始终在用写作的方式去思考这个社会和时代 。 无论他在写作时有多么个人化 , 即使他写的内容是阴暗潮湿的 , 但他最终是为获得背后的温暖而创作 。 有价值的写作 , 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