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常让人感动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最初的构想里 , “人文阅读思想图谱”只是一次出版建议收集尝试——业界需要了解学界发现了哪些闪光的作品 , 学界也希望出版界能够关注到他们发现的璞玉 。 于是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 , 书评周刊集全编辑部之力 , 向与我们有联系的人文学者、创作者问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您在2021年持续思考的问题;
您在2021年关注到哪部未引起足够关注或未引进出版的作品;
您期待看到怎样的中国原创作品 。
最后我们获得的远远超越了“建议”的层次 。 随着新年的来临 , 编辑部共收回了74份回答 , 总字数逾5万字 。 情感与思辨密度兼具的文字织就一份呈现关联传统与现代、未来与当下的阅读思想图谱 , 他们以自身生活或研究为维度的阅读与追问 , 记录下了虽然蜿蜒动荡 , 但对真挚的爱、对重塑人与人的连接依然充满渴望的2021 。
本篇内容为 陈明、 王建勋和 韩晗三位学者对以上三个问题的 回答 。
74位人文学者 , 留给未来关于阅读的回答 |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王人博:我们需要发现行动的逻辑 , 而不仅是书面的规则
孙莉莉:绘本阅读的重点在于“教育家长 , 解放儿童”
【陈明|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常让人感动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朱自强:“成长”书写是中国儿童文学艺术发展的“命脉”
有分量的社科研究是稀缺的
“非虚构”体现的是直面现实的品格与回应现实的勇气
孙歌:我们需要培养形式感觉来认识问题的轮廓
我们需要一种幸福哲学 , 一种更人性化的制度安排
面对“语言暴力” , 我们该如何承受?
在现实生活中 , 寻找向历史提问的 ? 方式?
每一个现在 , 都有我们暂时不能明了的意义
在今天 , 我们如何反思“经典”?
我们需要更多对苦难的叙事与反思
今天的“大师”都不必然成为学术典范
今天我们仍需要思考“什么是文化”
学者要如何评估自己的存在价值?
聆听那些被流量逻辑所排斥的边缘经验
01
持续思考的问题
陈明|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常让人感动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图片

韩晗 ,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 著有《早期抗日文学期刊研究(1931-1938)》等 。
韩晗:我在2021年持续思考的问题当然与我的专业有关 , 就是围绕着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等问题的思考 , 包括我们如何面向我们自己的历史 。 当中一个一直让我思索的问题是: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 这其实是目前我国城市化一个重要的问题 , 我认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要走自己的路径 , 它发展的天花板是“自我绅士化” , 即工业区域人口脱贫 , 但它最差的结果是“二次废墟化” , 很多网红工业遗产园区出现了二次废墟化 , 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 事实上我们发现 , 很多二次废墟化的工业遗产 , 造成了城市化的部分停滞与居民的持续贫困 , 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
陈明|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常让人感动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文章图片

王建勋 ,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著有《驯化利维坦》《用野心对抗野心》等 。
王建勋:我在这一年主要思考的问题是:现代性是如何起源的?它给西方文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之所以思考和关注这样的问题 , 是因为在我看来 , 西方社会今天面临的很多挑战都与现代性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