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周矩敏( 四 )


“高峰”只是画史对过去式的总结 。 巳被公认的这群高峰画家 , 都是践行写意精神的写意画画家 。 他们留下的写意精神 , 在有意无意间 , 被约定俗成地当作衡量高峰的价值标准 。

林风眠先生像
在工笔画盛行写意画萎缩的当下 , “高峰”遇到重立标准的困惑 。 用写意画标准 , 当今再无高峰 。 以工笔画标准 , 处处皆高峰 。 此高峰与彼高峰PK , 在逻辑上遇到了尴尬 。 从评价制度上讲 , 每五年一次国展最具权威性 , 金奖就是高峰(然而金奖作品未必是理想之作 , 或许会有矮子中拔高子的无奈) 。 现实中 , 此次夺魁下次可能初选也没能过 。 这种不稳定性就像坐过山车 , 高低轮流转 。 而真正的高峰 , 像齐白石的作品 , 按现在标准上不了国展也是铁定的 。 如今 , “有好作品无好画家”的现象 , 颠覆了“好作品来自好画家”的传统认知 , 这就是文化发展短视引起的后果 。
学院讲究形式 , 讲究造型 , 讲究技巧 , 创作行为往往带有实验性 , 思维跳跃 , 形式多变 , 这是优点 。 但是 , 文艺创作如果单靠技巧而忽视综合修养 , 不强调个人的内心需要 , 依赖一时的灵感机敏 , 作品一定打动不了人 。 这种灵感乍现 , 犹如靠天吃饭 , 带有偶然性 。 有否好点子?一念之间论成败 , 偶尔出一件好作品如昙花一现 , 可能从此不复 。 勤劳不勤思 , 必然会趋于教条 。

蒋兆和先生像
画院讲究承古开今 , 创作脉络清晰而稳定 。 他们的成绩不是靠灵感一闪的敏捷 , 而是依赖综合修养的沉淀 , 笔墨技巧也是靠长期的实践积累 , 如同爬楼梯一级一级地走 , 水平到了哪个层次一目了然 。 同一个人的作品可以有精品和潦品之分 , 但绝少依靠小聪明 , 一夜之间整出个绝响而跃上新台阶 。 写意画家有层次无名次 , 达到高层次的人 , 往往又因失去“年龄优势” , 不适应当今的评审要求 。 黄宾虹晚年才变法 , 齐白石没有代表作 , 但他们仍然被公认是高峰 。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 要把水墨画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样保护 。 现在有人玩实验性水墨 , 假借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之言为所谓的“新水墨”寻找借口 , 其实石涛本意是“笔墨当随时代 , 犹诗文风气所转” 。 说白了:笔墨如果随时代风气走就和诗文一样 , 一代不如一代 , 唐诗流传千古 , 但到后面就象煮白开水毫无味道了 。 黄宾虹说得好:“画有民族性 , 而无时代性” , 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人都会去传承古人的笔墨精神 , 因为那是源头 。 当这个源头正在面临枯竭时 , 应该尽快让在世的老画家们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人(当然 , 也包括那些从学院走入了画院的新人) , 在传承与交流中激发新的生命力 。 这样 , 传统的水墨写意精神才有可能传承下去 。 否则 , 画院和学院无差别同质化的现象会愈来愈严重 。 一元化给文化发展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 就像梁思成当年呼吁保护北京老城区那样 , 如果漠视文化 , 现状消失 , 留给后人的遗产只能是文化记忆 。 千年文化一声叹 , 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与无奈 。
文章转载于国家级核心刊物《国画家》2022年1月刊
画家简介

周矩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江苏省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苏州市第十一届政协常委、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州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