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 薄薄一本小书 , 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 , 因为民国时期林语堂评价书中人物的一句话 , “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 轰传一时 , 影响力直到如今 。 全书六章 , 一记一章 , 各自独立 。 据说 , 这本书的后两章本已散失 , 现有的是后人添加补全的 。 不过原本这本书的精华 , 也是在前三章 , 真正触动人心的 , 是贯穿其中的一个“情”字 。
其中 , 既有作者笔下的妻子“芸娘” , 毫不矫揉造作 , 对美好浪漫的天真追求的“真情” , 也有芸娘对丈夫 , 无论穷通 , 一以贯之的“爱情” , 更有作者沈复本人 , 字里行间对于妻子芸娘的“深情” 。 然而 , 正如那句话 , “悲剧 , 就是把有价值的 , 美好的东西 , 撕碎给你看” , 作为读者 , 看到书中如神仙眷侣的年少夫妻 , 一步步陷入困顿 , 直到病卧床头 , 没钱等死之时 , 很难不为之深深叹息 。
本文图片
读到书中夫妻病榻前执手永离 , 犹言“来世” , “当是时 , 孤灯一盏 , 举目无亲 , 两手空拳 , 寸心欲碎”时 , 想来再坚强的人 , 也很难掩住自己的泪水 。 自古有言 , “情深不永” , 即便是北宋文豪苏轼 , 情深处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 , 正梳妆” , 也难逃 ,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 , 短松冈” 。 只是如这浮生六记中 , 前后落差之大 , 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 难怪很多看完这本书的人 , 都说积郁难平 , 经日方消 。
那么 , 沈复 , 芸娘这对夫妻 , 是如何将他们的浪漫爱情 , 无可挽回地走入这个结局的呢?
沈复 , 芸娘 , 夫妻之情 , 之所以触动人心 , 在于二人相知相守 , 相互尊敬又相互包容 , 在二十三年的颠沛人生中 , 始终如一 。 沈复为人落拓不羁 , 难免有时开玩笑就不分轻重 。 芸娘性子相对平和稳重 , 沈复于是也就收敛性情 , 夫妻间对话的口头禅是“岂敢 , 得罪” , 以为平常 。 然而时间长了 , 芸娘也难免被沈复带跑偏 。
本文图片
刚嫁到沈家时 , 芸娘“事上以敬 , 事下以和 , 井井然未尝稍失” , 生怕被人说闲话 。 家居日常 , 迎来送往 , 两人路遇 , 总得执手相问 , “去哪里?” 。 两人情好处 , 同行则执手 , 落座则并坐 , 刚开始还避开人前 , 觉得不好意思 , 时间长了 , 竟自然而然 , 毫不避讳 。
这样的真情自然流露的生活状态 , 若是在如今 , 那真是叫人羡慕 , 但是以清朝乾隆末期的士族大家庭生活而言 , 恐怕就很难不让人侧目 。 简单说 , 生活在那样的官绅大家庭中 , 得“注意影响” , 是没有多少夫妻间真情地表达空间的 。
沈复 , 芸娘这种毫不掩饰 , 做作的真情流露 , 习以为常 , 在这个大家庭中给种种人等留下的印象 , 恐怕正是后来诸多事件的起点和背景 。 这一份真情 , 是全书最为打动人心的所在 , 然而也正由此 , 成了悲剧的起点 。 而这 , 至少从全书看来 , 夫妻俩至死都没能明白 。
本文图片
沈复 , 芸娘 , 同样出身读书人家 , 家境却是大不相同 。 沈家在多地置有房产 , 在苏州家常宴席 , 便招来歌舞班子助兴 , 对门就是苏州名胜 , “沧浪亭” , 家境可见一斑 , 在当时妥妥的中产 。 芸娘自幼丧父 , 全靠她稍稍长大 , 学会针织刺绣 , 奉母养弟 。 无论她此后有多努力 , 小心 , 缺乏自小的耳濡目染 , 对大家庭生活种种礼数 , “潜规则” , 人情往来的分寸拿捏 , 很难做到完美不出纰漏 。
- 银河铁道之夜|“漫长”的告别,浅聊《银河铁道之夜》 第1集
- 夏先奎|【诗人展台】夏先奎|读何全民《卢中往事》有感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你读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读者:张厚礼
- 赵清莲|『千家风采』赵清莲《七律·无题十六首》
- |《聊斋》中的女诗人
-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 传承|《过年的画》:非遗传承与我们同在
- 游泳|恣意悠然 潇洒飘逸——《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带您品味敦煌壁画中的游泳组图
- |盼望春天,呼唤春天,冯延巳《玉楼春》
- 春|随笔散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