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榄核镇的工人们在晒制香云纱 。 受访者供图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 走进南沙区榄核镇合沙村里 , 一片广袤的草地上铺满红褐色的绸缎 , 熠熠生辉 。 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雏形” 。
每年3至8月 , 榄核镇的工友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块原布料 , 手工浸泡染色后 , 在烈日下晾晒一小时 , 又重新浸染、晾晒 , 反复操作数次 , 直至太阳下山 。 这套流程一共操作40次左右 , 顺利的话 ,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周 , 再经过泥固色 , 一块香云纱就此诞生 。
香云纱是阳光、河泥和汗水的结晶 , 凝聚着唯美而独特的东方神韵 。 历经百年沧桑 , 榄核镇有着得天独厚的香云纱染整“基因” 。 近年来 , 榄核镇高度重视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 秉承香云故里的初心和匠心 , 将香云纱品牌打造成南沙新区的文化新名片 。
采写:刘珊 张钰籴
“看天吃饭”的香云纱
在合沙村香云纱文化创意园的大晒场里 , 工人张金友把20米长的纱绸胚布浸入薯莨液里 , 反复抚弄拍打、翻动 , 待纱绸充分吸收薯莨液再迅速捞起 , 另一批工人接力进行晾晒 。
“做这个太辛苦了 ,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做 。 ”张金友的祖上以制作香云纱为生 。 他在榄核镇从事晒莨工作十余年 , 每天晒布400块左右 , 平均工作12小时以上 。 烈日炙烤下 , 张金友皮肤黝黑 , 常年被薯莨液浸泡的双手已经变黄 。
香云纱染整技艺十分繁杂 , 有别于其他“精雕细琢”式的独立手工技艺 , 制作香云纱是“看天吃饭、集体劳动”的艺术 。 一块晒场 , 一般由18名工友同时手工操作 , 只有出太阳的时候 , 才能保证一匹面料顺畅生产 。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 工人们将已经浸泡好的纱绸在晾晒场的草地上展开、拉紧、绷直 , 再压上竹竿 , 使纱绸在阳光下暴晒1小时 。
“香云纱需要看天吃饭 。 ”这是香云纱无法用机器替代进行量产的原因所在 。 香云纱的制作不是封闭式的 , 而是与阳光、泥土、植被、河水等自然元素交织 。
“天气好的时候 , 一个星期就能晒好 , 天气不好的时候要晒很长时间 , 一旦感觉快要下雨时 , 我们就要立刻将草坪上的纱绸‘抢’回来 。 ”工厂厂长莫伙兴说 。
经过三洗九煮十八晒之后的纱绸 , 再进行过河泥 , 而过河泥就需要用到榄核镇独有的富含矿物质的河泥 。
灰黑色的纯净河泥搅成糊状 , 薄敷于经多次莨水浸泡的绸面 , 薯莨中的单宁与河泥中的高价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 , 绸面便被染成了黑褐色 , 并且历久弥新 。
据了解 , 榄核镇已有400多年的香云纱生产历史 , 作为典型的岭南特色沙田水乡 , 拥有薯莨、河泥、草地、阳光这四个香云纱生产缺一不可的要素 , 尤其是富含铁元素的河泥 , 更是为制作优质香云纱面料提供天然保障 。
香云纱是有生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几乎没有哪样面料像香云纱这般 , 需要阳光、泥土、草坪 , 而不同的纱坯、阳光和泥土 , 也让香云纱的品质不同 。 不可控的自然条件 , 直接影响着香云纱生产的周期与产量 , 这也使榄核镇出土的香云纱成品更加珍贵 , 远销四方 。
从一个厂到一串产业链
榄核镇瞄准非遗产业链 , 愿景远大 。 2021年 , 榄核镇引进杭州润祥丝绸有限公司与湴湄村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共同落户 。
“非遗这么多 , 真正能做成产业的倒真不多 。 ”云纱星韵香云纱产业园的投资者罗兆荣笃定 , 香云纱一定可以 。
- |江苏出土明代墓葬,墓主遗体500年不腐,专家研究后揭开神秘面纱
- |日本鱼线质量好!材料研发、纺纱编制技术、涂层技术、一条龙加工
- 笔名|首届“流沙河文学奖”颁奖仪式在沙河故里城厢举行
- 艺术家|艺术家用纱布将女性包裹起来,忧郁的画作,探索被囚禁的情感
- 新郑|三月三 拜轩辕
- 惊蛰|写点生活|惊蛰:虫声新透绿窗纱
- 戏剧性|“黄马甲法国”与2022总统大选——《回归故里》启示录
- 蒋勤勤|穿西装的蒋勤勤真潇洒,配薄纱长裙秀长腿,看脸和老公似两代人
- 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新展《水之域》揭开面纱 千年文物“牵手”当代艺术
- 布朗利|浦东美术馆新展《水之域》揭开面纱 千年文物“牵手”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