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园拾趣)

《山水淘趣》
(仙园拾趣)
文:周政
我国古代造园 , 不仅叠山凿池 , 构亭艺竹 , 植松种卉 , 须高超的艺术手法 , 且命园名、题楼堂亭阁 , 也须富有艺术和文化内涵 。 于是 , 园景才有韵味 , 才有生命 。
题名得体 , 可助人游兴 , 倍增意境之妙;反之 , 题名平淡俗陋 , 就不免有煞风景之感 。
至于园内亭台楼阁、池溪洞壑 , 题名如恰到好处 , 不啻画龙点睛 , 引人入胜 。
试读《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 大观园落成 , 贾政说出一番道理:“若大景致 , 若干亭榭 , 无字标题 , 任是几柳山水 , 也断不能生色 。 ”可见题名对园景的重要性 。 因此 , 建园之时就应请天下有识之人为园定名而注入文化 。
游八仙过海景区 , 我感触颇深的是景区的文化 , 这与当时建园时的“立脑”有关 。 也就是说 , 八仙过海景区这偌大的园林 , 文化定位在哪个高度上 , 她的主线内容是什么 。 八仙过海景区的选址和设计就很得体、很巧妙 , 她利用了蓬莱海的自然景观做背景 , 抓住了蓬莱仙文化的特点 , 把景区建在海中的礁石上 , 恰恰这片礁滩又名葫芦礁 , 蓬莱百姓又俗传其处是八仙过海处 , 俗称之八仙渡 , 八仙过海这一传说 , 就成了八仙过海景区名题的文化精华 。 这样一来 , 整个景区的景点 , 甚至包括一草一木、一石一溪 , 都自然而然地同八仙连系到一起 。 因此景区就有了生命力 。 这就是八仙过海景区建设者的大立意、大手笔之处 。
品读八仙过海景区的景点题名 , 也就读到了景区的楹联 , 必然使你想到 , 大凡美丽的山水 , 都与天下文人有关 。
步入八仙过海景区 , 首先动目的就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题名的“八仙过海口”石牌坊 , 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曾在登州做过知府 。 接而下可见 , 宋代大书家米芾题名的“云外仙都”和黄庭坚题名的“得道成仙”石牌坊 。 这简单明了十几个字 , 就道出了八仙过海景区的内核 , 证实了一个俗语:身到蓬来即是仙 。
“仙源楼”题名美哉 , 她把唐王李世民偶遇海市蜃楼的题名借来 , 给世人留下了一段 , 走进“仙源楼”就寻找到中国东方仙文化的源头之佳话 。 所以当代红学大师冯其庸先生留下了“看空中楼阁 , 游海上仙山” , 当代大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留下“鉴性明心通净化 , 参天悟道会清凉” 。
未睹佳景 , 先读内神 , 从大师们的楹联中足可看出八仙过海景区这座园林的内在质量 。
题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意境是颇不容易的 , 仙园中的“望瀛楼”以及刘海粟题的“天风海涛”就意义深远 , 难怪欧阳中石先生留下了“登斯楼也听涛揽海 , 待远舶兮送往迎来” , 冯其庸先生留下“海市蜃楼瞬息看仙山琼阁 , 青山绿水百年可退老养生” , 这是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大道的一种悟 , 当然是受之仙园中其文化的启迪 。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园拾趣)】最富文化色彩的是“会仙阁”的题名 , 一个简单的“会仙”词组 , 把这座仙阁带入一个博大的世界 , 这可以说是八仙过海景区的绝句 , 恰恰与道家许多会仙的故事贴合 。 我游完“会仙阁” , 才深感其“会仙”的含义 。 抬头见“众妙之门”的题额 , 便恍然大悟 , 作者如何偏题名为“会仙阁”?不敢加之妄谈 , 只是自悟:千事万事 , 千苦万苦 , 千头万绪 , 千番心思 , 万般苦处 , 千言万语 , 你都可以对神诉说 。
登上“会仙阁” , 你的一切烦恼将会被“仙气”涤荡的干干净净 , 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境界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