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与艺术沾边867》魔镜绝绝子

虚极子按:鉴若止水 , 光如电耀 , 仙客来磨 , 灵妃往照 , 鸾翔凤舞 , 龙腾麟跳 , 写态徵神 , 凝兹巧笑 。
书接前文 。 咱们在前面几篇文章里简述了中国古镜的发展脉络 , 不难发现 ,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镜饰美学特征 。 那么我们不仅要发问:为什么汉唐时代的中国古人喜欢把不能照人的镜背装饰得如此复杂呢?
铭文|《与艺术沾边867》魔镜绝绝子
本文图片

▲ [唐] 海兽葡萄纹铜镜
【铭文|《与艺术沾边867》魔镜绝绝子】铭文|《与艺术沾边867》魔镜绝绝子
本文图片

▲ [唐] 平螺钿背八角镜
日本奈良 东大寺正仓院藏
原来古人不必调转铜镜就能欣赏到这些美丽的镜背纹饰 。 西汉中晚期有一种神奇的铜镜 , 当镜子正面反射光线投影到墙壁上时 , 墙上的光斑中就会显现出镜背上的图案和铭文 , 仿佛有一道光线从镜子背面照过来 , 将镜背的图案文字透过铜镜映在墙壁上似的 , 所以称为“透光镜” 。 唐传奇《古镜记》里讲述了一个透光镜能照妖的故事 , 作者王度对这枚古镜的描述是这样的:“承日照之 , 则背上文画 , 墨入影内 , 纤毫无失 。 ”
铭文|《与艺术沾边867》魔镜绝绝子
本文图片

▲ 上海博物馆藏西汉透光镜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也谈到了这种透光镜 , 并对其透光原理作了一番推测:
“世有透光鉴 , 鉴背有铭文 , 凡二十字 , 字极古 , 莫能读 。 以鉴承日光 , 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 , 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 人有原其理 , 以谓铸时薄处先冷 , 唯背文上差厚后冷 , 而铜缩多 。 文虽在背 , 而鉴面隐然有迹 , 所以于光中现 。 余观之 , 诚如是 。 然余家有三鉴 , 又见他家所藏 , 皆是一样 ,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 形制甚古 。 唯此一样光透 , 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 意古人别自有术。”
我们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白话:“世上有种透光镜 , 镜背面有铭文 , 共二十字 , 字体极其古奥 , 没人能解读 。 用这种镜子迎向阳光 , 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清清楚楚地投影在房壁上 。 有人推究其原理 , 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却 , 唯独有花纹和铭文的地方比较厚 , 冷却得慢 , 导致铜收缩得更多 。 文饰虽在背面 , 但是镜子正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 , 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 我观察了这面镜子 , 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 , 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 , 都是一个式样 , 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 , 形制很古老 。 但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 , 其他镜子虽然也有极薄的 , 却都不能透光 。 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吧 。 ”
铭文|《与艺术沾边867》魔镜绝绝子
本文图片

▲ 徐州东洞山汉墓出土透光镜
透光镜的制作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失传 , 所以沈括也不能完全解释“魔镜”的透光原理 , 但他的推理还是有根据的 。 铜镜在铭文和图案处的确是非常厚的 , 而在没有铭文的地方就很薄 。 薄厚不均会使铜镜产生铸造应力 , 而且在磨镜的时候会产生弹性变形 , 所以就产生了曲率差异 。 即使这种差异小到肉眼无法察觉 , 但当光照到镜面上时 , 厚的地方曲率大 , 反射光线比较昏暗 , 投影就暗 , 薄的地方曲率小 , 光线集中 , 投影就比较亮 。 这样就能将铜镜背面的纹饰图案反射到墙壁上 , 而从表面来看就仿佛真地能够“透光”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