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 二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今天在场的从胡可先先生一直到中小学生们 , 大家都读唐诗、背唐诗 ,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唐诗 ,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生活最大公约数 。 唐诗之路也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核心现场 。 中国的创作是不断与古为新 , 不断在和历史、和前人的对话 , 循环往复的对话中不断开展 , 所以说我们是以不息为体 , 以日新为道 。 我们的心和过往的那个时代是始终纠缠在一起 , 并且不断地循环往复 , 不断地延伸出新的东西 , 我们是在历史中的那个创作性 。 这些年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希望提取中国文明中的唐诗基因 , 打通今天艺术教育的所有学科 。 所以这个展览同时也是一个教育的项目 。
希望通过研究唐诗之路 , 让这条延伸了千年的唐诗之路延伸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 也希望所有爱好诗歌和艺术的人共同发动起自己的创作力量 , 去领略、去创作出今天日常生活的史、诗 。 唐诗点亮了生活 , 创造了自我 。 一切伟大的传统都曾经是伟大的发明 , 我们要把这个传统承接下来 , 把它作为一股经验纳入我们百年之生、我们一次性的生命里 , 让它们深扎到现实 , 进而分享给全世界 。
浙江大学教授、诗评人江弱水
唐诗之路是一条游学、寻仙、朝圣的道路 ,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 无论是地上山水还是纸上山水 , 都值得我们加倍珍惜 。 顶流的诗人是最了不起的 , 比如杜甫 , 他一边写一边批评 , 同时那种强烈的批评丝毫不妨碍他的天才洋溢 。 然而 , 诗人与诗评人之间的感性和理性方面的平衡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 。
由于山水被伟大的前辈们用古典汉语写得如此精彩 , 使得山水和文字已形影不离 。 这便成为当今世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 现代诗人如何续写山水篇章成为难题 。 而圆满解决这个问题仍需漫漫岁月 , 期待在座的孩子们未来能成为诗人 , 能够把浙江西湖、天台山这些美景转化成现代诗 , 完成我们的期许 。
作家桑格格
生活也许可以不需要唐诗 , 但是用唐诗观看世界的角度 , 会和诗里的境界相遇 。 第一 , 懂与不懂没有那么重要 。 第二 , 你要允许自己不喜欢 , 要让自己一直有鲜活的感受力 , 而不是文化的感知力 。 第三 , 等待 , 不要那么早地关上门 , 你可以暂时不喜欢 , 以后你有了感受力就会喜欢 。
诗人舒羽
唐诗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处于一种困境 , 它与我们现在生活仿佛极少发生关系了 。 如果我们今天把时间往回倒转 , 一样一样去减掉我们现在的手段 , 比如说微信、朋友圈、多媒体等 , 回到唐诗这样一种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时候 , 其实唐诗在我们当代社会当中是否需要?答案也许会变得更加清晰 。 所以现在生活更需要的可能是唐诗的精神 。
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高利
唐诗不仅是一个形式 , 它的精神已贯穿到我们的文化基因中 , 唐诗是一种生活的表述 。 我们的诗学 , 包括我们文化的传统精神不是保守 , 而是与时俱进的 。 在现代生活中 , 很多事物的灵感也来源于唐诗 。 唐诗在我们现在的影响 , 不仅是精神 , 也是物质和生活 。 如果我们能用精神的方式和文学的方式传承 , 以生活的方式和以传统文化的方式传承 , 唐诗就会始终在我们的身边 。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
书法家沈乐平
艺术创作和诗性之间是相互勾连 , 彼此影响的 , 所谓以诗入画、诗书画印 。 首先 , 诗词题跋作为美院书法系教学中一直延续的部分 , 如何在书写的时侯融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 将诗书融为一体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 而在书法技法上 ,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深入到技术创作之上的表现 , 和内容的节奏相合 , 和文本的意蕴贯通 。 艺术门类都是相互贯通的:书法作为文化创作 , 它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抄录 。 当创作和文本产生一种镜像 , 这里的关联点就是要读通、读懂、读透文本并和自己的感受相联系 , 就能形成抒发当下的创作 。